吳小彬
兩年前,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委員周新生《盡量讓國人不求人少求人》的發言,激起掌聲一片。
周委員說: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生得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上學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調動工作要求人;異地遷徙要求人,參軍要求人,職務職稱晉升要求人。求人的主體,上至高官下至百姓,大有無人不求人之勢。被求者,是掌握權力和資源的官員或工作人員。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壯觀的中國式求人圖卷。
是啊,這幅圖卷的確壯觀之至。在現實中,有幾人敢說自己沒有求人辦過事,也從來沒有想求人辦事?已經有好多年了,在一些地方,說一個人有門路、有人脈,就是指他認識的人多,能夠走進的職權部門多、接近的官員多,遇到難辦的事,他可以打通關節,找到要緊人物,一番運作之下,把事情搞定。這就叫能力,這就是本事。不少地方和單位,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平時上班吊兒郎當,不務正業,但與人周旋頗有一套,會喝酒、會打牌、會來事,能吹吹拍拍、拉拉扯扯、嘻嘻哈哈,交遊範圍極廣,三教九流無所不通。對這些人來說,關係就是資源,人脈就是靠山,門路廣就是本領,雖說日常工作幹得一般,可單位遇到棘手之事,碰到了什麼麻煩,就該此輩顯露身手了。
辦事求人,求人才能辦事,衍生諸多怪象。誰都知道,求人辦事,不能火燒眉毛才挖井,不能事到臨頭抱佛腳,重要的是平時多走動,送錢送禮,潤滑關係,積累人情,這樣有了事才好求人,才容易開口。這正是一系列腐敗和醜陋難以根除的深層原因。送禮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的祭祀活動,發展到今天,送禮早已不局限於節日。平時,如果有事情託人辦理,送禮是必須的,不然自己都不好意思。開車不慎,出了事故,車讓交管部門扣了,那備一份厚禮送上,車子才有放出來的可能。到醫院看病,若要手術,應趕緊打聽是哪位大夫主刀,一份重禮乃至禮金是斷不可少的。要想在職場上混出個模樣,在單位出人頭地,謀個一官半職,除了工作表現優良,還必須常往領導家裡跑,領導家有什麼事情,比如小兒子考上大學了,大兒媳生孩子了,或者老爺子得病住院了,都要備好禮品和禮金送上,你要是不送,別的人送了,不是顯得你不懂事理、不知禮節嗎?那你的升遷還有指望嗎?同樣的道理,一些低級別或地方的部門單位,就得經常考慮上級主管單位特別是省裡及部裡同志的需要,除了逢年過節送禮外,出差和辦事時,也要想到送些禮品或購物卡,禮多人不怪嘛。近年來,由於「反腐」持續高壓,上述情形有所收斂,但各種隱蔽的、花樣百出的送禮方式,則在不斷演變中,諸如礦泉水瓶裝茅台酒、宴席改在私人會所等,國人在這方面的「創新」智慧和能力,不可小覷。
文章寫到這裡,該談談自己了。我1976年下鄉,3年後回城,1979年9月到工廠上班,幹了5年,1984年辭職,次年通過考試,進入現在供職的報社。1988年,報社要為我辦人事手續,派人到我原先的工廠,可廠方以種種理由,不肯轉交我的檔案。我很納悶,辭職已好幾年,人都不在你那裡了,你留下我的檔案做什麼?那幾年,我跑過好幾個部門,找了好些人,想把我下鄉3年工廠5年的工齡接上,均宣告無果。此事沒辦成,導致我在分房和調整工資時屢屢吃虧,特別是前者。報社1994年集資蓋宿舍樓,分房時主要以工齡來計算每人的分數,工齡長則分數高,可以先挑房,我8年的工齡沒有接上,被甩在老後面,只能選一套靠近馬路的房子,整天忍受人喧車鳴的干擾,苦不堪言。直到2004年,我才將檔案從工廠取出,兩個月後,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一位在市人事局工作的人,他聽了我的情況,說按有關規定,你的工齡是可以接上的呀。他當下給省人事廳的熟人打電話,談了幾分鐘,然後對我說,你明天帶着檔案去辦吧。次日,我和報社分管人事的老李來到省廳,人家看了我的檔案和資料,二話沒說,就寫具了接續我工齡的公文,然後要蓋一鋼印,他整天做這事,幹得心煩,說你來吧。折磨了我多年的工齡,日思夜想盼望接上的工齡呀,到末了是我本人在公文上按下了鋼印。想想真讓人心酸,本來一件符合規定的正當事,因為沒有熟人,沒有關係,20年來硬是辦不成,最後遇到機要人物,他只一個電話,就解決了!
再來談我一個朋友。他姓章,雜誌編輯,論學識、論文筆、論人品,在單位均出類拔萃。可由於喜歡讀書和安靜,加之生性羞澀,拙於交際,顯得有些孤僻。章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這種性格,讓他在去年的專業技術崗位聘任中栽了跟頭。此次專業崗位聘任將群眾投票多少作為重要的遴選標準,其他如工作能力、專業論文和作品獲獎情況,都在其次。結果,兩輪投票下來,因為得票較少,我的這位已經年過半百的朋友,竟被劃到了專業十級的中級職稱上。可論文章水平和專業能力,社裡一些評上正高、副高職稱的人,都遠不如他。受此打擊,章幾個月都沒緩過勁來,大病一場,身心遭到重創。
「人世多風雨,道路總崎嶇。」在這片土地上,你不可大意,不能任性,你得學會求人,而且要求對人;你得和大家步調一致,說說笑笑,一團和氣,不然,你寸步難行,走投無路,什麼事也辦不成。所以,這兩年,我漸漸理解了剛才提到的那種不務正業之人,也很同情那些年紀輕輕就把主要精力用於上下打點的人了。因為事實證明,在不少地方和單位,工作好沒有用,學問多也沒用,能力強如果不包括關係強,同樣無用,要想出人頭地,要想混出個模樣,必須得有關係。有了關係,有了門路,再笨再差,也有人照料。所以工作表現尚可、業績一般就可以了,要緊的是與領導及同事處好關係。如果沒有關係,就要設法找到關係,找到關係,就要維持關係、強化關係,使之親密化、緊固化。這才是一個中國人走向成熟的標誌。
當然,這種現象不正常,這種局面很荒誕。那麼,如何杜絕「辦事必須求人」?總而言之,須從權力從制度入手。要改進一些體制,革掉一些弊端,讓權力配備更合理更透明,把權力納入制度的籠子,使「權為民所用」落到實處。如此,辦事之難,求人之窘,方可大大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