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偉博士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 校長
友人飯敘,提及生兒育女話題,席上已婚專業人士竟視生育為畏途:「不管我用什麼方法,我也不能保證孩子將來能成為『專才』;若他未能達到我的預期目標,我又不能接受。權衡二者,不生育或許是良策......」當然這只是朋友間互訴心聲而已,孰是孰非,我無意評價,但這或多或少能反映出香港學生的確是背負着要「出人頭地」的沉重壓力,而這壓力也許就是最近一連串學童自殺事件的原因之一。
社會風氣以成績、排名掛帥,父母寄予厚望不甘子女落於人後,紛紛進行強度施教和惡性競爭,把輸贏得失的狹窄觀念植根於孩童的價值觀中,使他們的「世界」、「人生」變得狹小!當學生學習不如意時,會因害怕被責罵而不敢向父母傾訴,或因未能達到父母期望而長期感到內疚自責,最後走上不歸路。改變教育制度和家長觀念,並非一蹴而就,但是家長需要教育,孩子更需要教導如何面對逆境和失意。家長應與子女保持良好溝通和關懷,讓子女明白凡事盡力而為即可,過猶不及,切忌比較,自身的進步比輸贏更重要,子女方能樂觀勇敢面對成敗得失。期望與壓力猶如一線之差,家長應當謹記。
俗語說:「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論問題成因,也許在於學業壓力或人際關係,自殺不單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製造更大悲劇。《詩經》有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生養兒女勞苦功高,不求回報。若為一時挫折或不快而選擇逃避和了結自己生命,除了辜負父母養育之恩,更傷害了親人、朋友及師長,令在世親友承受莫大的痛苦和傷害。終結寶貴生命,問題根本未有解決,卻擴大了親友的思念和哀愁,若藉輕生以明志,或對親人作報復,皆屬自私和不成熟行為,我們應予以譴責。人生苦短,理應愛惜生命、享受人生、積極面對問題、體驗得意與失意。輕生者只想及自己的痛苦、煩惱與解脫,若能兼愛及考慮別人感受,必定「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不會感到絕望無路。
學生輕生,傳媒亦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傳媒時對自殺新聞過分着墨和渲染,對死者心態及自殺過程等圖文並茂,詳盡分析,心智未成熟的學童看來,容易把自殺當成故事來看,逐漸低估其嚴重性與後果,甚至把自殺與「英雄主義」、「浪漫」等錯誤地拉上關係,日後遇上壓力或情緒問題時,「自殺」兩字便會不期然浮於腦海。
所以我期盼香港傳媒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自殺新聞報道六不六要原則」:
「六不」: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不要報道自殺方式的細節。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
.當報道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只報道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道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在此希望在家長、教師與廣大社會齊心努力下,學童自殺事件不再,莘莘學子都能在健康愉快的環境下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