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恩 執業律師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今年兩會期間曾經提出,「香港不是靠街頭政治出名,香港的地位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本港當下面對的問題,源於將經濟問題泛政治化,結果導致整體發展停滯不前,傳統優勢弱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緩慢,而收入分配不均、年輕人住房問題等,更是擺在政府面前,有待解決的當務之急。張委員長指出「香港必須把謀求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正是給出了解決當前經濟困局的良方。只有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國家發展機遇,激活經濟內在動力,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為改善民生積聚財政力量,進而紓緩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突破其對香港發展所造成的掣肘。
經濟才是香港的優勢根本所在
香港的歷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史。這裡由一個小漁村起家,一直以漁農業為主要經濟產業;直至1842年被英國殖民者佔領,發展成為商業自由港,以轉口貿易為經濟支柱,50年代朝鮮半島戰爭爆發,西方列強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加上大批內地資本家及移民湧來香港,加速了香港的工業發展,香港的經濟亦由轉口貿易轉型至輕工業,這是香港製造業的黃金發展時期;至70、80年代香港的經濟發展已達至相當發達的程度,是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經濟上與台灣、新加坡及韓國並駕齊驅!70年代末期,隨着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香港工業逐步被取代,但同時香港也漸漸發展出先進成熟的金融體系、技術及專業服務產業,加上良好的法治環境,香港正好成為國家的強力發展後盾,幫助了改革開放後的國家步入發展快車道,實現了經濟的高速進步,而香港也得益於改革開放成果,促使本地金融、地產及服務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泛政治化損害本港核心競爭力
三十多年過去,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體量巨大,潛力無限。以前香港只講經濟,少談政治,發展經濟的同時,民生亦不斷改善。現在則剛好相反,反對派每天只講政治,不講民生經濟,在街頭、在立法會吵吵鬧鬧,不務正業,極少數激進分子更使用街頭暴力,損害香港法治之餘,也損害社會投資營商環境,阻礙本地經濟發展。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近年香港經濟所面臨的困局漸漸顯現,如果任由情況繼續惡化下去,香港只會步向衰落,繼續被邊緣化,相信關心、愛護香港的人是絕對不願意見到的。全世界看中的是香港的經濟、自由港、背靠中國內地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經濟環境、法治環境。一座經濟城市,如果喪失了經濟發展優勢和地位,將變得毫無價值。遠離經濟,擁抱政治,香港將是死路一條;只有持續發展經濟,香港才有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