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比利時布魯塞爾發生連環爆炸,舉世震驚。「伊斯蘭國」(IS)已經承認對連環恐襲負責。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這座城市西北的莫倫貝克區,甚至被稱作「聖戰分子的天堂」。因為這裡屬於穆斯林聚集區,也屬於布魯塞爾的貧民區。窮則生亂、生變,「9·11」之後這裡成為極端分子聚集之處。比利時、法國乃至歐洲其他地區的恐怖襲擊或多或少都和這裡有些關係。當IS的影響力超越基地組織時,這個穆斯林聚集區,又潛伏許多IS的信徒。
歐盟開放的邊界,使歐盟難以編織有效的反恐網絡,從而為極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有觀察家認為,歐洲正在逐步伊斯蘭化,原來的穆斯林聚居區,因為貧窮、失業難以融入主流社會,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潮水般湧入的中東難民,則成為引發恐怖襲擊的新危險因素。
布魯塞爾街頭的恐怖襲擊,反映了三個值得反省的事實。一,全球反恐任重道遠,打擊恐怖主義依然是全球共同的責任。就現實而言,不剿滅IS,恐怖主義的種子就會在全球各地生根發芽。因而,打擊IS國際社會應該合力而為,出動地面部隊,堵住輸往IS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多管齊下,才能消除恐怖主義的腫瘤。當美歐世界指責其他國家對IS打擊不力時,美歐也應反省自己的反恐政策,即不能將恐怖主義分成好壞兩個陣營,在反恐上採取雙重標準, 導致全球反恐聯盟的撕裂。
二,美歐成為IS發動恐怖襲擊的重點區域。由於美國在「9·11」之後構築了將恐怖組織阻擊於國境線之外的反恐防火牆。歐洲,就成為恐怖組織緊盯的冤大頭。IS向西方世界表明,它有足夠的能力給西方世界帶來報復,讓西方人生活在恐怖之中。尤其本次襲擊,距離歐盟總部很近,而且布魯塞爾也是北約所在地。就此而言,這場連環襲擊等於IS向西方世界的「反圍剿」報復。
三,歐洲現在的移民政策值得反省和調整。開放和多元,的確是歐洲文明的象徵,但是這種「文明」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如果歐洲連安全都難以保證,人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在此情勢下的開放、多元,就是引火燒身。由此再來審視歐洲的移民政策,泛道德主義的政策立場的確有不妥當的地方。相比東南歐國家的謹慎,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的難民政策有些太隨意了。
恐怖主義是人類公敵,布魯塞爾街頭的連環恐襲,提醒國際社會必須攜起手來,對IS形成反恐合力。對於比利時和歐洲而言,反恐除了在中東參與打擊IS,還需更多內政外交政策的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