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
絕大部分香港青年的主流價值觀是「和平、理性、非暴力」,通過兩地交流,許多香港青年更願意放開懷抱去認識國家。同時,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也要深切了解香港青年面對的困難,回應他們的訴求,協助解決問題。
由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所成立的「青年創研庫」調查發現,超過64%受訪青年不接受立法會「拉布」,逾70%受訪青年不接受議會內的激進行為。中文大學今年3月份在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7所學校的調查數據顯示,「和平、理性、非暴力」仍是香港年輕人的主流價值。
香港青年有主見不認同激進對抗
絕大部分香港青年希望香港的居住環境、工作環境、社會環境一天比一天好,希望年輕人有就業崗位、有發展機會、有上升空間,他們不希望香港亂,更不認同激進對抗和分裂主義,這是大多數青年的樸素想法,也是香港青年的主流價值觀。香港青年「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主流價值觀,孕育於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活躍的公民社會。香港青年有自己觀察問題的角度、判斷問題的標準,他們更有主見和想法,但這並不意味着年輕一代喜歡激進對抗和分裂主義。
今天的香港青年是伴隨着香港回歸成長起來的「九七一代」,和他們父輩強烈的愛國意識和國家認同感相比,「九七一代」具備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上世紀七十年代「獅子山下」的香港本土情懷,曾經支撐香港崛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民主回歸」和九十年代的本土意識,與國家民族意識融為一體,也是這種生機勃勃的向上精神的反映。
香港年輕人的困局是獨特的
激進反對派故意混淆「本土意識」與「分離意識」,企圖以「本土」將香港青年綁上「港獨」的戰車。但仔細辨析,近年來香港青年出現的本土意識的嬗變,並不是要搞「港獨」,而是基於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2007年呂大樂教授撰寫了《四代香港人》,道出四代人的面貌。以現在的情況看,香港當代年輕人即第四代人的困局是獨特的,上兩代人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回歸的直接受惠者,而第四代年輕人沒有父輩和兄長那麼多向上流動的機會,他們不能再按着舊世代年輕人的模式順着既有階梯拾級而上,只能壅塞在人生困境之中,部分香港年輕人很容易走上激進抗爭道路。若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沿襲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第四代年輕人面臨的「學業、就業及置業」困難,將越來越嚴重。
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深切了解香港青年面對的困難,回應他們的訴求,協助解決問題。特區政府必須採取有效對策,加快擺脫香港產業單一化的困局,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同時必須抓住國家戰略機遇,加快推動兩地經濟融合,將廣闊的大珠三角變成香港的龐大經濟腹地,為香港青年創造更多高增值、高收入的職位。香港過去三十多年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而香港未來三十年經濟發展重心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未來三十年,正是現在的香港青年奮鬥和打拚的歲月,也是香港青年人的耕耘期和收穫期,香港青年一定要把握國家的戰略機遇,努力裝備自己。
要努力講好中國故事
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不能用「硬銷」的方式來讓香港年輕一代認識國家發展,而應當從香港作為中國特區及國際大都市的定位出發,着眼於全球化發展的潮流,在維護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
讓香港青年學生在認識歷史、了解國情的基礎上,培養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特別要講好屬於人類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觀並沒有遠離中國,中國近年來已努力融入人類現代文明。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沒有也不可能站在人類現代文明之外,這對紓解香港年輕人的「分離主義」、「港獨」思潮,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兩地交流促港青認識國家
本人作為香港資深青年工作者,在多年來兩地青年的交流活動中,清楚了解香港廣大青年識中華民族復興的大勢,明愛國愛港的大義,不會認同謀求「港獨」和分裂國家的行為。通過兩地交流,許多香港青年更願意放開懷抱去認識國家,更自覺地把個人的發展和香港的前途、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抓住時代機遇,努力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開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業。
在2014年違法「佔中」期間,香港許多知名人士都呼籲學生們和平理性,立即撤離「佔領」區,懇請學生們不要激動,不要讓今天的熱情變成明天的遺憾,這是對年輕人的愛護。今年旺角騷亂之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表示,對事件感到震驚及痛心,相信絕大部分的青年是理性的,只有小部分人搞分離主義,想將香港搞亂。
香港青年承擔着推動香港社會發展的重任,也擔負着繼往開來實施「一國兩制」的歷史責任,社會各界應愛護年輕人,理解香港青年的主流價值和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