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博士
經濟發展委員會會展及旅遊工作小組召集人蘇澤光,在報章撰文談他領導的工作小組所提出的一些改善香港旅遊業的建議,文章令人耳目一新。近一兩年來,香港傳媒評論版的文章幾乎只談政治不談經濟,偶爾也談民生,但全部是呼籲政府多派錢的建議。香港經濟正在走下坡,如何自救?傳媒似乎興趣不大。或者說,多數評論員也沒有興趣談了,人人以政治鬥爭為己任。
還是鄧小平的老話:「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上不去,民生變成空談,就會衍生更多社會矛盾。
今日香港的經濟問題,一部分是基於經濟景氣循環所致,另一部分是結構性問題。全球經濟不景氣,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業自然受影響,這是經濟循環所導致。不過,正如蘇澤光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以往香港過於依賴「購物天堂」的優勢,「購物天堂」的優勢全因匯率的改變而改變。港元匯率走強,「購物天堂」的優勢就下降。今日更多香港人不在香港購物而到日本購物,理由就是日圓貶值。因此,可以說,過於依賴「購物天堂」優勢的旅遊業,已經成為影響香港旅遊業競爭力的結構性問題,要設法改變。
除旅遊業外,香港另一個經濟支柱是金融業。自從多年前中國內地第一隻股票青島啤酒到香港上市之後,香港金融業也就有依賴內地的趨勢。今日恒生指數成份股有一半來自內地,香港上市企業只有5%非來自大中華地區。反觀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在新加坡股市上市的國家非常多,包括多個東南亞國家、南亞國家、東亞國家......新加坡本土企業在新加坡交易所所佔的比例不足一半,國際化非常成功。新加坡貨幣市場的規模更是香港的許多倍。貨幣市場的交易者當然不是一般散戶,而是國際投資者,這說明新加坡的金融業比香港更國際化。新加坡也很努力地在開展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工作,是世界上第三大境外人民幣結算中心,這也是香港金融業面對的競爭性問題,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需要進一步發展。
香港另一個經濟支柱--物流業同樣有結構性的問題。問題就是香港物流業基建發展政治化,有人反對一切發展。香港周邊的地區的機場早已建好或在建更多的跑道,香港第三跑道則仍未動工。
專業服務更糟糕,保護主義使到醫生嚴重不足,其他多種專業服務的保護主義也同樣嚴重,不能吸引大量海外的人才前來服務,也影響了香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