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鴨靈復航一載 基層免費出海

2016-06-14
■「鴨靈號」船身全長17米,三支高高升起的帆均為棗紅色,帆布略有褪色,陳舊感十足。 梁祖彝  攝■「鴨靈號」船身全長17米,三支高高升起的帆均為棗紅色,帆布略有褪色,陳舊感十足。 梁祖彝 攝

活力如港人沉過又起航 月底請市民任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鴨靈號」是一艘於61年前誕生的中式帆船,從那時起便與漁民相依為命,漁民與它年復一年在海上漂泊、捕撈、收獲,見證着香港由小漁村到大都市的華麗蛻變,但隨着舊式漁船逐漸被淘汰,「鴨靈號」於2014年因無人打理而沉落海底。「鴨靈號」於去年被新船主打撈並花費千萬元復修作觀光之用,昨日為其復航一周年,並邀請一班低收入家庭成員免費搭乘「鴨靈號」。船主鄧添穩宣佈,將於本月25日及26日向港人免費開放搭乘。

「鴨靈號」與老漁民一起,為香港貢獻着所有的能量與生命,但卻於2014年因無人清理而寂靜地沉落海底長達3個多月,再見時已滿目瘡痍,全身長滿蠔殼和藤壺。新船主耗時半年、花費千萬始得修復,鴨靈號於去年6月13日重回海面。

擺設依傳統 船身85%原裝

復修後的「鴨靈號」仍保留85%以上的原本船身,包括最為珍貴的用以支撐主帆的8米高木柱,以及船頭側邊寫有「鴨靈號」名稱、出生日期的木板。「鴨靈號」船身全長17米,三支高高升起的帆均為棗紅色,帆布略有褪色,陳舊感十足。雖船隻現時依靠引擎驅動,但起航時仍會升起風帆,航行時鼓脹有聲。

船上共有一名船長及7名船員,他們均身穿紅衣,為本港的老漁民。船艙內的擺設着力復原傳統漁民生活,兩側懸掛着用以捕魚、捕蝦及捕蟹的3種漁網及魚簍,中部設6個圓形蒲團充當座位,正中的木柱上還供奉着天后娘娘,船上的燈具也是由漁民的草帽簡單製成,用以拉升起帆布的繩子,部分還保留着原本的麻繩,船艙前部還有舊時在大霧或大雨中使用以提醒其他船隻防止相撞的銅鈴。

船主盼港人勿忘漁民精神

船主鄧添穩昨日表示,「鴨靈號」是全港最後一艘中式三帆古董木漁船,在復航的一年裡接待約12,000人,平均每月逾千人,當中60%為國外遊客、10%為內地遊客。他指出,復航後船員基本回歸「看天氣做人」的漁民精神,每日留意天氣變化,雖去年多有極端天氣影響生意,但他說生意不是重點,最希望港人能從中找到過去的回憶,不要忘記香港上一代漁民乘風破浪,不懼風雨的精神。

他續稱,現時營運多圍繞「情感」主題,如每晚8時30分至9時30分的「情人時段」,船員於船上擺設鮮花、紅酒,營造浪漫氣氛,吸引情侶乘坐,過去一年裡更成功安排4次至5次的協助求婚行動,成人之美;亦會組織學生登船,由專業講解講述上一代香港漁民的生活。

上月母親節,「鴨靈號」更於facebook推出向母親告白的活動,市民於網上留言寫下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船員就會在特定時間於帆布上以投影顯現相關內容,助子女表達對母親的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