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不可忽略的日本因素

2016-06-20

既然澳門曾經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則另一個東方國家--日本,在澳門歷史發展進程中的角色,便不能夠被忽視。湯開建說,日本與澳門的關係非常密切,這在經貿活動以及文化交流中都可以找到印證。據湯開建介紹,明代,生活在澳門的葡萄牙人較為富裕,一個很大的財富收入便是來自於對日本的貿易。在十六世紀的中葉,葡萄牙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往來,最為重要的中轉站便是澳門。當時的日本,需要的中國商品也是從澳門中轉;而中國需要的則是白銀。就這樣,澳門在當時的中、日、葡三國商貿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而在文化層面,透過澳門,葡萄牙也對日本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力。湯開建告訴記者,在日本,有一種被稱之為南蠻屏風的漆器,便是來自於葡萄牙。而思想文化交流的頻密更是這一時期日本與澳門之間往來的特徵。湯開建表示,作為海洋國家的日本,透過澳門獲取外界訊息的態度,較之於當時的中國,顯得更加主動,不少葡文文獻被翻譯為日本語。而後來的荷蘭傳入日本的「蘭學」,更是成為了日本思想近代化的開端。

反觀中國,湯開建認為,明代後期部分接受西學的知識分子,開始了與傳教士合作的翻譯與介紹西方文化的運動,但這一種翻譯大多都是停留在西方人口譯、中國人筆述的層面上,而這種翻譯也僅出現於中國內地,並未出現於澳門。在澳門雖然始終存在着一個翻譯群體,但是將中文翻譯為外文的案例較多,而將外文翻譯為中文的案例很少。他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首先是當時的西方對中國的認識有迫切的需要,故傳教士將介紹中國視為使命;其次則為當時的中國人對自己所具有的文化優越感有關,知識階層認為沒有必要引入和學習西洋的思想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自此出現了分野。

文、攝:徐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