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財經評述:迎難而上 香港創新科技路在腳下

2016-08-05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蘇傑

「香港×科技創業平台」上月中成立,旨在利用制度、科研、資本及區域優勢,研發「香港製造」與「香港創造」產品。面對全球創新科技活動風起雲湧、內地高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香港如何借鑑他山之石,揚長避短,走出自我發展之路呢?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公佈的2016全球創新精神指標(GEI)顯示,香港由2012年的全球第30名跌至今年的40名;香港大學與Compass.co的聯合調查亦指出,香港創業生態周期處於「啟動(Activation)」階段。從香港初創公司(start-up)發展來看,2015年共有1,600家,同比上升46%,其中一半為港人創辦。不過尚無一家獨角獸(Unicorn,投資資金逾10億美元以上)公司,美國加州、紐約、中國內地、歐洲、印度、新加坡分別有101、23、33、13、5及2家。從投融資來看,去年全年香港創新風投融資為2.66億美元,僅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RitchBook)。Preqin公司今年截至5月統計,香港只有10例科技公司融資,同期新加坡和內地分別有37和503例。從科技人才來看,香港每100萬人中只有3,000位,遠低於新加坡和以色列的6,400和6,000位。另外,香港研發開支佔GDP比重約為0.74%,顯著低於新加坡、韓國和台灣地區的2.02%、4.15%和3.12%。

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政府層面,過去一直對扶持創新科技存有爭議,屢失發展良機;在行業生態上,香港在創新科技的「一頭一尾」(中小學教育與科研商品化)嚴重不足,集中於大學的科研力量往往「為他人作嫁衣」;在投資取向上,港投資人投資偏好較低,投入金額不高,偏愛錦上添花,不願雪中送炭,家族基金多投資房地產與金融市場;再加上人口有限、土地面積不足以及地價高企,均對創新科技發展產生阻礙。

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近年香港各界逐漸意識到創新科技落後的現實,殷切盼望可奮起直追。全球創意之都的經驗似可提供借鑑。以芬蘭為例,諾基亞手機業務的淡出反而成為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動力:政府藉由Tekes公司提供創新企業牌照、稅務和辦公室租賃優惠,並設立大數據試驗場;企業透過轉職銜接計劃(Bridge Program)提供創業支援及貸款計劃,大、中、小型企業合作建設產業鏈。擁有Angry Bird的Rovio和擁有Clash of Clans的Supercell全球矚目;1992年以色列政府出資1億美元成立Yozma Venture Capital,運用分層投資創業基金模式,6年間150間初創企業中一半上市或被成功收購;柏林則在政府推動、創意文化普及、成本便宜等條件下形成創新科技發展的「聯合國」。

內地創科突飛猛進

內地近年創新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今年5月30日召開的科技三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大會及中國科技協會大會)提出建立若干具帶動力的創新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的目標。「深港創新圈」可成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着力點。

2013年前海啟動「深港青年夢工場」,截至去年底入駐124個團隊,來自香港的有59家,佔比47.58%。今年3月深圳硬蛋科技落地香港數碼港,並投入5,000萬美元設立創新基金。未來,港深在共同爭取國家級科研機構佈局、促進科技創新要素資源一體配置(研發、實驗、資訊平台)以及分工服務於不同階段創新企業等方面均可深入合作。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香港未來可嘗試利用國際貿易網、透明開放市場、良好法治、低稅率、公平競爭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等優勢,透過鞏固「深港創新圈」和吸引國際資金、機構、人才雙管齊下,努力發展成為初創企業理想營運地和全球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