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證國際證券市場拓展部聯席董事周嘉儀(前無綫電視新聞主播)
萬眾期待、四年一度的奧運會終在香港時間明天開幕。今次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的籌備工作可以說是充滿波折,吸引國際社會目光的並非巴西人的熱情或里約的美麗,而是寨卡病毒、政局動盪、經濟衰退、治安威脅等問題,甚至連國際奧委會(IOC)委員海博格(Gerhard Heiberg)也直言里約奧運帶給IOC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
究竟主辦奧運對巴西是好是壞?一直以來不少經濟學家研究「奧運經濟學」,希望了解主辦奧運對一個國家會否帶來經濟貢獻,其中學者巴德及馬西森的文章*頗為有趣。
申辦過程已有巨額支出
兩位學者將奧運為主辦國帶來的經濟影響分三方面,分別是主辦奧運的成本、短期及長遠利益。大家可能沒想到,在申辦過程中由於要有完善計劃吸引IOC,所以申辦國已有巨額支出,例如芝加哥在申辦2016年奧運花了近1億美元,但最後落選了。至於獲得主辦權的國家在7年的籌備過程中要面對的開支更是多不勝數,因為IOC對主辦國的酒店數目和道路基建等均有特別要求,因此主辦城市必須改善基建,例如里約便要為奧運新建過萬間酒店房間。另外,奧運會超過300個比賽項目需要各式比賽場館,興建、改建以至以後營運保養皆需要巨額花費。
當然,奧運會為主辦地區帶來短期及長期的經濟好處。電視轉播權、國際贊助、門票等收入在扣除給IOC的部分後,將會為主辦城市帶來經濟貢獻,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遊客亦會刺激當地旅遊業。另外,興建比賽場館會刺激本地經濟增長、創造就業,例如亞特蘭大1996年主辦奧運便為當地創造了30萬份新工作。長遠利益方面,比賽場館和基建對城市日後的競爭力亦會增加,主辦國的形象和國民的歸屬感亦會提升。最後,奧運亦令世界更熟識主辦國,間接促進外國直接投資(FDI)和國際貿易。
兩位學者分析以往歷史,發現大部分主辦國在綜合以上收支後,通常不能達至平衡,因此建議主辦國小心評估預算。里約奧運現時已超支50%,看來要達至收支平衡也不容易。■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詳見Robert A. Baade和Victor A. Matheson在今年寫的"Going for the gold: the economics of the Olym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