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策略員李明揚、譚愛瑋
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自今年初正式推出以來,市場反應理想,香港註冊基金在內地銷售(「北上基金」)成績十分踴躍。截至7月底,北上基金累計淨匯出金額逾38億元人民幣,7月單月銷售突破11億元人民幣,創下基金互認推出以來的新高,而南下基金銷售約6,600萬人民幣,可見香港的基金產品深受內地投資者歡迎,香港逐漸發展成為內地投資者境外配置資產的重要平台。
香港證監會於上月公佈了《2015年基金管理活動調查》,2015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業務合計資產約17.4萬億港元,按年輕微下跌1.6%,是2011年後首次出現回落,主要受到環球資產(包括股票、商品等)價格下跌所拖累。
雖然香港管理資產規模輕微收縮,然而香港基金管理業務的參與者顯著上升,更多來自內地的資產管理公司在香港開拓業務,去年獲發牌於香港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的法團數目按年上升超過10%。
同時,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政策吸引資產管理公司以香港作為其基金的註冊地,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也增長了10.4%。
調查亦顯示,去年香港的私人銀行業務發展蓬勃,2015年私人銀行業務的基金管理規模達36,660億元,增長超過18%,估計主要受惠於更多內地高資產淨值人士以香港作為離岸理財平台。
港私人銀行業務發展蓬勃
人民幣匯率波動及內地整體投資收益率下降,亦推動內地富裕客群在港進行資產配置,有利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在此良好基礎上,預計以下三大機遇將為香港資產管理業務的進一步擴大發展締造良好契機:
第一,亞太區內財富持續增長,帶動更多私人財富管理業務。根據巴黎顧問機構Cap Gemini數據,2015年全球私人財富按年增長4%至58.7萬億美元,其中亞太區的增長勢頭更超過北美,增長10%至17.4萬億美元。隨着中國內地高端客戶的財富增長加快,而中國資本賬進一步開放,更多內地的資金可通過多元化通道進入香港金融市場,包括QDII、RQDII、滬港通、基金互認及今年底前推出的深港通等,這些均有利「北水南調」,成為資產管理的重要增長引擎。
捕捉內地大資管投資需求
第二,香港可與內地市場形成良性互補,捕捉內地大資管發展所帶動的投資需求。按市場估計,在內地大資管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內地資產管理規模已達到約14萬億美元,近三年年均增速更高達50%。同時,內地保險公司等大型機構均有將資產配置在海外進行投資的需求,採取多元化策略。
截至2015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高達12萬億元人民幣,而內地保監會規定境外投資佔保險公司資產比率最高可達15%,即其可投資海外的資產可達1.8萬億,有很大的業務潛力。香港作為主要的離岸平台,可與內地資產管理市場形成有效互補,共同合作滿足內地機構類客戶境內外的投資需求。
助吸引更多海外資金流入
第三,香港特區政府和政策制定機構加快落實相關政策,推動資產管理業務。近年內,特區政府加快推動各項優惠政策落地,例如全面豁免交易所買賣基金轉讓的印花稅、豁免離岸基金利得稅的適用範圍擴大至私募基金、推出財資業務相關利潤的利得稅減半等政策。香港政府旨意將香港打造成可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全球資產管理中心」。這加大了香港對有意赴亞洲設立地區總部的跨國企業的吸引力,預計將吸引更多海外資金流入香港進行投資及財資管理。
綜合上述分析,香港應緊握市場發展機遇及政策優勢,進一步做大資產管理業務,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亞太區最重要的資產管理中心。■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