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胡文洲
受周邊市場流動性充裕以及市場憧憬「深港通」在短期內宣佈等利好因素影響,香港股票市場上周大幅上漲。上周恒生指數漲2.80%,收於22,767點;國企指數大幅上升4.64%,收於9,555點,港股日均成交金額為660.3億港元,較上上周有所上升。
內地資金仍將持續南下,「港股通」剩餘額度已不足人民幣470億元。上周,「港股通」淨流入(額度使用量)人民幣21億元,高於上上周的淨流入人民幣6億元。截至8月12日,本月「港股通」累計淨流入人民幣27億元。7月份,「港股通」累計淨流入人民幣87.5億元,低於6月份的371億元和5月份的219億元,但依然高於4月份的13億元和3月份的42億元。
截至2016年8月12日,「港股通」總額度使用量為人民幣2,035億元,佔總可用額度2,500億元的81.4%,剩餘額度為人民幣465億元,而同期「滬股通」總額度使用量為人民幣1,498億元,佔總可用額度3,000億元的49.9%,剩餘額度為人民幣1,502億元。
筆者注意到,2016年以來,內地資金持續南下,低估值、高股息率的內銀H股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港交所「港股通」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7月29日,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有的前十大港股名單上,高分紅的內銀H股佔據五席。
北水青睞本地低估值藍籌股
同時,根據港交所每日公佈的「港股通」前十大交投活躍股測算,年初至8月12日,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買入的前十大港股名單上,高分紅的內銀H股佔據六席,顯示本次流入港股的資金以境內機構投資者為主,買入對象主要是高分紅,低估值的藍籌股。
雖然海外某些機構長期以來對中國經濟「崩潰」預言無一例外全部落空,但看空中國的言論仍然不斷湧現。過去幾年,由於海外投資者普遍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境內銀行的壞賬率問題,導致香港上市的內銀H股板塊長期處於估值窪地。
筆者認為,一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過分悲觀了。中國經濟1月至7月份繼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的進展,新動力的成長勢頭正在加快。
中國銀監會資料顯示,中國銀行業2016年第二季度資產和負債規模繼續穩步增長,銀行業整體風險抵補能力保持穩定,信貸資產品質總體可控。2016年第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與上季末持平;撥備覆蓋率為175.96%,較上季末上升0.93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07%,較上季末增加0.02個百分點。從長期趨勢看,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具有較大的韌性和迴旋餘地,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
內銀信貸資產品質總體可控
目前,內銀H股板塊估值仍然偏低,尤其是低於巴西和印度等新興市場。截至2016年8月12日,中銀國際覆蓋的內銀H股2016年行業平均預測市盈率及市淨率分別僅為5.6倍和0.75倍,而股息率和淨資產收益率則分別高達5.3%和14.3%。筆者認為,中國銀行業信貸資產品質總體可控,而且內銀H股的淨資產收益率和股息收益率在全球上市銀行中名列前茅,內銀H股估值偏低並不合理。
筆者認為,內銀A股整體股價目前仍較H股平均溢價22%左右,在無風險利率持續下降而且資產配置荒成為常態的背景下,內地資金仍將持續南下,高股息內銀H股的吸引力或將繼續提升。同時,全球新一輪寬鬆周期可能已經開啟,港股周邊市場流動性有所改善,全球負利率環境下國際資金可能會重新審視高息內銀H股的投資價值。■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其不構成且也無意構成任何金融或投資建議。本文任何內容不構成任何契約或承諾,也不應將其作為任何契約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