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豐金融集團研究部主管涂國彬
美聯儲公佈了最新一次的議息會議記錄,重點很簡單,不同委員對於加息一事,立場相當分歧。表面看來,大家又要在這方面多折騰,究竟是提早於9月回復加息步伐?抑或有像外界已建立的想法,於12月才進行一次象徵式的加息?甚至今年內不加息?
既是眾說紛紜,沒有共識,大概有關議題,又要再沒完沒了地在財經媒體上,三朝兩天便說一次。這個那個委員有話說,大家又可以炒作一番,一時說東,一時說西,把資產價格的波動盡情展現出來。
可是,細心一想,那又何妨?深入一點看,這樣反而有利市場的期望管理。此話何解?
不同觀點 同樣有效
首先,問題的癥結在於那易變的人心,沒有容易變動的人心,就沒有波動。可不是嗎?純粹是美聯儲的行動,即使一年到晚在做,亦只不過那麼幾次。不過相關人士方面,市場中人押注的、作壁上觀的,各路英雄,總有意見,而這些意見,真的完全是基於美聯儲本身的決策模式嗎?倒不盡然。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是大家想當然地,憑着一鱗半爪,瞎子摸象般,就一直以為,事物本該如此。其實往往只要換個角度,便可以發現,其他人的其他觀點,可能同樣有效。
事實上,一直以來,不斷有人說美聯儲不應做量寬,差不多做完第一次,已經有人批評。誇張一點說,甚至有很極端的立場,認為一次也不該做。畢竟金融海嘯是整個金融市場生了病,有些不該發生的發生了,要讓其痊癒,便不能忽略問題的起因。在於一些不當的行為,在制度中容許甚至鼓勵。事情發生了,若勉強以印鈔量寬減息負利率去救,那就是該留的不留,該走的不走,故此,連一次量寬也不應該去做,應該由市場力量去調節,汰弱留強云云。
即使沒有那麼極端的,很多人認為,第二次已很足夠,比方說,看好金價的人,在第二次量寬還沒有發揮作用,便已經認為夠了,不可能再做太多,是時候收割,減持好倉了。再推而廣之,更多人認為三次量寬足夠了,此後的退市可能做得太慢。若在可以退市加息之際,不果斷去做,最終是後來要加息時,更不可能慢慢循序漸進去做,一下子加得太急,反為不妙,令市場穩定性受損害。
收集數據 管理期望
至於溫和輕微的,大概是各聯儲委員的想法,一方面局方提供了點陣圖,提供了前瞻,讓市場人士有所謂的依循。另一方面,很多人批評,而大概委員亦不得不承認,局方的決策,並不完全依照上述的數據,果如是,一直在說要收集更多數據,那是什麼數據呢?還需要更多的什麼資料去說服加息是合理嗎?要的,那數據不是什麼數據,就是市場的數據,就是市場上資產價格的走勢和波動,除此以外,沒別的了,因為金融海嘯至今,局方只希望,救市時有反應,退市後沒反應。
果如是,如今又再眾說紛紜,正好讓大家在資產價格波動中表達己見,而委員又有更多數據,說服不要太快加息了。這不是期望管理的另一面嗎?■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