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空調噩夢

2016-09-24

■ 葉輝

炎夏的天氣愈來愈酷熱,於是城市人對空調愈來愈迷戀了,幾乎是無空調之車不搭,無空調的餐館不吃,無空調不能入睡--何以如此?皆因城市人早就被寵壞了,從巴士、小巴到地鐵都冷氣開放,涼快不但是權力,更是特權象徵。

空調幾乎早已是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漸漸就成為城市人的本能,從辦公室到商場,從交通工具到娛樂場所,從家居到所有檔次的店舖,冷氣俱不可缺少--港人最不可忍受的,也許就是在沒有空調的斗室裡睡覺。

空調其實也有不少壞處,比如說會影響室內濕度,造成噩夢:室內之物很容易發霉--這倒讓人想起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空調噩夢》(The Air-Conditioned Nightmare),他將空調比作噩夢:「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像美國一樣,人和自然如此分離,我從沒有看到過如此單調、枯燥的生活。」

《空調噩夢》構思於半個世紀之前,及至1970年,美國得州近一半以上人口都在過空調生活了,《時代》雜誌的社論呼應了亨利米勒的看法:「因為空調、飛機和電視抹平了不同地區的差別,空間上的距離被消除了,公眾口味趨於同化,美國人心目中的地域差別,亦隨之而變得愈來愈不明顯了。」

空調重塑了城市生活方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從公屋到臨屋的住戶都安裝冷氣了,空調日漸普及,炎夏裡享受涼快,表面上看來,空調至少可達至人人平等了,對公屋或臨屋居民而言,空調安撫了貧窮;在美國,空調鼓動居民向陽光地帶的遷移,因而造就了向南方移民--墨西哥灣沿岸的人口,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還不到50萬,現已發展到2,000萬了。

在還沒有冷氣的歲月裡,徙置區的通道、街上和公園裡擠滿了尼龍床,皆因居民無法在翳熱的斗室裡入眠;那倒讓人想起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空調之前》(Before Air-Conditioning),他寫道:1927年紐約的夏天,街道一到晚上就會被改造成戶外宿舍,放滿床墊的逃生梯橫亙在路上,就像火車上的臥鋪位一樣。

其時尚幸還有中央公園,美國作家亨利格拉巴(Henry Grabar)其後撰文,題為《空調如何重塑現代美國》(How air conditioning remade modern America),說到從前的公園乃很多人睡覺的地方:「他們睡在草地上,鬧鐘放在一旁;秒針轉動的過程中就會發出輕微的雜音,一個鬧鐘的滴答聲會與另外一個鐘的交疊在一起;嬰兒在黑夜中隱隱啜泣,男人低聲交談,偶爾從湖邊傳來婦女的笑語。」

珍積及士(Jane Jacobs)1961年出版《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當中說到那是滑旱冰,踩高蹺和三輪車的時代:「孩子們在水坑裡潑水,用粉筆寫字,跳繩......滿鎮到處亂逛」,空調普及,炎夏已變得不像以往那麼難以忍受了,美國城市有空調的家庭比率當時低於14%,如今已經超過87%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