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空調與消費文化

2016-10-01

■ 葉輝

美國歷史學家雷蒙.阿森努(Raymond Arsenault)於1984年發表一篇文章,題為《漫長的炎夏告終:空調與南方文化》(The End of the Long Hot Summer: The Air Conditioner and Southern Culture),當中有此一說:「任何有關空調的書籍大概都該丟掉,因為這對美國南方產生了有害的文化影響;空調改變了美國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如此影響無孔不入,從建築領域到睡眠習慣,更重要的是,空調在不斷顛覆地域傳統,比如文化隔離、平均地權、浪漫精神、歷史意識,對親情和鄰里關係......」

如果要數空調的罪狀,真是罄竹難書了,比如說,裝了空調的地方助長消費主義文化,人人都湧進有冷氣的電影院,湧進商場買名牌商品,只在裝了空調的餐館裡吃喝--如果根據阿森努的觀點,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南方人已經拒絕走入沒有空調的餐館了;香港的情況亦是如此,問題在於時鐘早已不可倒撥,縱使背負罪名,港人還是要高呼「我愛冷氣」。

空調表面上是人人平等,但其實也有階級之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專售名牌或奢侈品的商場或名店,冷氣往往開得比平價商場要大得多,甚至冷得讓人不禁打顫--那除了為區分檔次,或許是基於一種廣泛的誤解,誤認以溫度愈低,效率就愈高,但研究表明正好相反,相對於攝氏24度至26度,在攝氏20度至22度裡的工作效率其實會減降,那就更易於犯錯誤--寒冷讓人傾向於不信任、不願溝通,甚或不友善。

環保研究有此顯示:管理人員一般不會調校皕禳A但身在冷空氣中的人往往穿得比冬天時要輕省得多,而皮膚上有溫度傳感器--那是可感知溫度變化的神經細胞,穿得愈少,就愈易感受到寒冷的威力。此所以冷氣並非開得愈大愈好,攝氏24度至26度的皕聾~是最好的。

然而,世人習慣了低溫之後,往往不適應皕禳A因而會覺得實在太熱了。建築師往往埋怨工程師將空調的性能設計得太高,但工程師卻有他們的道理,反指建築師每每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而忽略現實的功能,因而會厭惡皕禳F建築師總是勸工程師把傳感器收藏起來,那就不會破壞設計上的美感,但當空調出口都藏在邊角的位置,在溫度上升的時候,讀數就有欠準確了,因此所謂「皕禳v,可能就高於攝氏24度至26度,那就是鄋滌g思。

室內體育館為什麼會變成陰暗的廢墟?皆因經常開放空調,所有設施很容易老化及發霉;諷刺的是,優質的體育場館往往是一個空調城市的象徵,就像草地之於室外運動場,體育館發霉猶如草地變成沙漠,無疑有損所謂「國際形象」。

體育館發霉其實也意味茪@個時代的結束,或者就像亞瑟米勒所言,那是「每個窗戶都打開」的時代--那麼,發霉的體育館要關掉所有窗戶,那豈不就是一場「空調噩夢」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