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曉
文匯報六十八年報慶之際,編輯部收到了一封文匯報老讀者的來信,祝賀文匯報一紙風行,祝願文匯報同事工作愉快。這位老讀者可以說是本報最忠實讀者之一,他稱自己是「老文匯」,從本報1948年在香港創刊開始,從最早期的每份一毫子的售價開始訂閱,到現在的每份報紙七元,68年來一直閱讀文匯報。老讀者並無透露他的高齡,但從他風雨無改、支持本報超過一甲子來看,當是位耄耋之年的長者。長者的美好祝願讓我們感動不已,但更讓我們肅然起敬的是老讀者的認真態度和拳拳盛意。
在信中,老讀者附上了一批剪報,在剪報上一筆一劃的標註出本報文章中的「錯漏」。雖然對於「爬慣格子」的行家來說,老讀者所糾的「錯漏」可能不太準確,不過從老讀者的字裡行間,從老讀者對自己當年如何在惡劣條件下負薪苦讀的傾訴中,這剪報上的一筆一劃,卻讓人深深感受到老讀者那份困知勉行的執荂C
這位老讀者小時候只有機會在農村讀過幾年鄉間小書齋,15歲時更因生活所迫從農村來到香港,苦於識字有限,初來港時連寫封信給母親都要託人代筆。但他一直努力尋找機會繼續學習。讓老讀者與文匯報深深的結下緣分的,當是本報在1949年解放後,為推廣簡體字專門開闢的教學專欄。老讀者通過這個教學專欄刻苦自學,獲益匪淺。按老讀者的話說,自己「終於得到了一點成就」。自豪之餘,老讀者更對本報當年的教學專欄為其在識文斷字上的幫助深深的感謝。
了解了老讀者的過去經歷,就不會糾結於老讀者在剪報上所指出的「錯漏」是否正確,而是這份認真的態度和拳拳的盛意。看茬o批剪報,不禁讓人油然浮現一位耄耋老者,在燈下一手持放大鏡,一手握筆細閱報紙的情景,蚢磪O人感動。
老讀者的來信不僅讓人深深感受到讀者的肯定與支持,更讓人從中對香港現今的社會風氣心生感嘆。香港現今社會風氣愈趨浮躁,已經很少有人能如此像老讀者這樣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更遑論能如此心懷感恩。如果年輕一代也能像以前的老讀者們這樣願意安靜下來細心閱讀,即便不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類老土的說法,起碼有助於個人提高分析思考能力、減少衝動冒失、避免輕易受人蠱惑,這樣對香港社會擺脫日益激進的困局肯定是有極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