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海洋垃圾多膠 環團倡責任制

2016-10-29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尹妮)2012年膠粒事件引發港人海洋保育精神,但本港首個垃圾調查卻發現,全港34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裡,每5米岸上樣帶平均收集到約391.4件垃圾,當中塑膠比例佔64.6%,包括發泡膠碎片、塑膠包裝、保鮮紙碎片等即棄用品。調查指出,愉景灣、蒲台島、螺洲、南丫島北角、芝麻灣等地為香港「海洋垃圾黑點」。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促請港府盡快落實更多生產者責任制,與生產商、零售商及市民分擔收集、回收和妥善棄置垃圾責任;市民也要避免過度使用即棄用品,減少產生廢物。

WWF於2014年至2016年與6個合作夥伴開展為期兩年的「育養海岸」計劃,當中去年7月至今年7月收集涵蓋全港34個具生態價值的海岸地點,包括紅樹林、泥灘、沙灘、岩岸等岸上垃圾調查數據。調查發現,每1平方米平均收集到89.3件岸上微型垃圾,塑膠比例佔75.6%,主要為發泡膠碎片,大部分源自發泡膠魚箱、其他即棄用品等。調查亦有與漁民合作,打撈的沿岸水域漂浮垃圾,每兩小時平均收集到517.6件垃圾,塑膠比例更高達83.7%。

海底方面,義工在港多個水域潛水調查及清理海底垃圾,每100米樣線(海底中拉100米長、約2.5米寬範圍)平均收集到30件垃圾,當中塑膠垃圾佔逾65%。

WWF項目經理楊松鰬Q日表示,該等垃圾主要來自家居、休閒娛樂活動、市場等,加上漁業廢棄物如漁網和漁具,也是常見海底垃圾之一,當中廢棄漁網易纏繞海洋生物如魚類、蟹等,導致其受傷、不適、窒息、飢餓甚至死亡。她續說,調查再次印證本港海洋被塑膠垃圾嚴重污染,即使人煙稀少的地方也不能倖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