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洞悉謊言

2016-11-19

■ 葉輝

這世界充斥茬o樣或那樣的謊言。

判斷謊言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方法為關注涉嫌說謊者的身體語言,觀察此人的肢體語言或眼球的運動,然而,不斷有研究發現,即使是訓練有素的警察,想憑一個人的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來判斷此人有沒有撒謊,通常都會不大準確;有一項研究表明,20,000人中只有50人的正確判斷率高於80%。

在過去的幾年,謊言識別研究一直未取得很大的成果。之前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通過騙子的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比如臉頰發紅,不安的笑,游離的眼神等等來判斷其動機。最有名的例子乃克林頓(Bill Clinton)在否認他與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的性醜聞時摸鼻子-此一動作其時解讀為撒謊的明顯標誌。

美國測謊專家添姆菲.里雲(Timothy Levine)專門研究「事實偏差理論」(Truth-Bias Theory),他指出,此一理論建基於世人撒謊的時候,會激發強烈的情緒,比如緊張、內疚,甚或因說謊而產生的興奮感,此類情緒往往難以抑制;即使天生一副撲克臉,面部的細微動作,即所謂的「微表情」,還是會露出蛛絲馬跡。

心理學家的研究日趨深入,就會發現可靠的線索變得愈來愈難以捕捉,問題恐怕在於人類行為千變萬化,具有難以捉摸的多樣性-如果夠熟悉一個人,那就有可能發現此人說真話時的特點,而其他人卻沒有一種通用的肢體語言。

英國資深心理學家湯馬斯.奧默羅(Thomas Ormerod)有此說法:「人們撒謊時的行為並不一致,有人說謊時會緊張得大笑,有人會變得比平時嚴肅,有人會避免眼神交流。」里雲也持相同看法:「證據非常清楚,我們沒有任何可以區分真話和謊話的可靠方法。」

撒謊者常常會公開承認他們撒了謊,里雲指出,專家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勸說術:對話一開始就得要開門見山,比如直接詢問學生有多誠實,只要讓他們說出真話,就會讓他們不自覺地變得更加誠實;他說:「人總是希望他人認為自己是誠實的,直接詢問就會讓他們變得願意配合談話,甚至讓不誠實的人也假裝配合,所以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都能找出撒謊者。」

此所以愈來愈多的測謊專家傾向於採用開放式提問,那就會迫使撒謊者詳細講述自己的故事,直到掉進他們所製造的謊言迷宮之中-那就必須留意一些可驗證的細節,比如有人自稱在某一地區工作,那就讓此人講述上班路線,假如在此人的述說中發現前後矛盾之處,先不要急於糾正,從而讓撒謊的人建立自信,在敘述中留下更多的漏洞。

一些專家型偵探對此等技巧早就耳熟能詳了,肢體語言畢竟有若神話,那麼,勸說術的力量尤其值得重視,提問技巧包括讓撒謊的人倒敘一件事,那將讓撒謊的人露出破綻時難以自圓其說,當他們意識到要失去對局面的控制之時,通常都會沉默不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