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絲
有同學最近向我訴苦,說他和一個相識多年的朋友絕交了。起因是他有朋友新換了一輛車,想把舊車賣掉,正巧他的朋友想買一輛二手車,同學就居中牽線讓他們認識。買賣雙方談妥之後,準備付款時,朋友悄悄給同學打電話,希望他能出面向車主施壓,說車有點小問題,幫他把車價再壓低一點。
同學就是一個完全出於好心的中間人,既無佣金,亦無私利,他能保證的就是雙方公平交易,沒有欺詐、隱瞞的情況發生,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參與,從而傷害另一方的利益。見同學拒絕,朋友很不滿意,認為他以前也幫過同學不少忙,現在同學卻連這點小忙都不肯幫他,太不夠朋友,於是就在微信好友上把他拉黑,表示絕交了。我勸慰同學,說失去這樣的朋友並不可惜,一個人不能放棄自己的認知和是非之心,不論與誰接觸,這都是大家相處做朋友的基礎。如果同學沒有拒絕,則說明他被朋友用友情綁架了,為了站隊,願意拋棄是非,去坑害另一個朋友。
現實中很多人把麻煩他人,或利用他人牟利,視為天經地義的事,為了獲得幫忙,不惜動用各種身份進行情感綁架,老同學、老戰友、老鄰居、老同事、老同鄉......如果對方露出為難的樣子,就會換來「你太不給面子了吧」,「找你幫個忙都這麼難」,「你不珍惜我們的友誼」之類的劣質邏輯。最好笑的是我看到一位海外名人,一個根本不認識的女網友,想託他在國外代買一部最新版本的蘋果手機。他拒絕後,對方馬上反臉,立即破口大罵,彷彿別人的存在就是為她服務,滿足她的一切基本生存需求。
由於中國屬於傳統的熟人社會,很容易形成一種「有面子」與「要面子」的人際關係。人們日常辦事,或經濟交易,都習慣找熟人朋友幫忙,並且把擁有這種人際資源的多寡,視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混得開」的軟指標。受託幫忙的一方,有時遇到已經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但為了所謂的面子,以及圈子認同,即使勉力也要為之,於是很容易墮入被奴役的境地。我有一個朋友,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買了房子,但農村老家的親戚為了讓孩子到大城市讀書,讓孩子寄住在朋友家裡。朋友不好拒絕,結果這一住就是幾年,才送走一個,另一個又來了。搞得他們節假日想到外地旅遊,都因為要照顧親戚小孩的飲食,無法離開半步,由此常陷入到焦慮和精神痛苦之中。
實際上,只要學會對無理要求說「不」,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人生的一大悲哀,就是沒有自我權利意識,為了順從他人放大的自我,失去拒絕的勇氣。清末,沈葆楨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得權重任,李元度與他是生死之交,推薦了一個同族子弟到沈葆楨處,想要謀個一官半職。沈葆楨把此人留在官署裡暗暗觀察了數月,見其行事、學識,都不足以當大任,就召他來問:「你家有幾口人?需要多少錢才能維持生活?」答需一百O銀子。沈葆楨當即贈銀一千O,讓他回家自謀生路。沈葆楨的處理方式是對的,若是為了情面不懂拒絕,留荓e才在手下任職,對自己對他人,都是極不負責任的。到時走錯了一兩步,原擁有的資源有可能就會成為負值。
敢於拒絕違背自己意願的要求,是具有獨立人格的體現,也決定茪@個人的思維格局。若有人提出不靠譜的要求,遭拒後又棄絕不相往來的,說明那只是另一個思想層面的人,並不值得你付出一切為之背書。人與人之間交朋友,雖然不能排除利益交換的因素,但從長遠看,人品和三觀,才是真正的價值認同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