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勵志的好書

2017-05-30
■將《童年雜憶》收編,合在一起看,過癮! 作者提供■將《童年雜憶》收編,合在一起看,過癮! 作者提供

黃仲鳴

劉紹銘的《吃馬鈴薯的日子》,是我們一班失學少年的勵志書。當年承蒙劉教授惠贈友聯版,觀之愛之不釋手。那書一直珍藏,現今不知散落書山何處了。

近年所見,乃牛津出版社版本,是將劉教授另一本《童年雜憶》收編成一冊。兩書合在一起看,由童年到求學台灣到求學美國,一目了然。劉教授在牛津版前言說:

「《吃馬鈴薯的日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友聯出版社旗下的《大學生活》連載,那時候我在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教書......」

但據記憶,當時我是在《中國學生周報》看的,每周一段;是否一刊一報都有刊登?抑或我記錯了?待查。《童年雜憶》像是台灣九歌出版社八十代出版的,別有意味。憶述童時漂泊,引人共鳴。

劉紹銘第一份差事是在聖類斯中學附設的印刷所當童工;第二份是在的士公司做接線生;第三份工作是在荷里活道一家文具書店當文書,負責「洋務」工作,空餘時間便當舖面夥計;跟荌給L黑市教師,「勤工儉學」,終於考入了台灣大學外文系。那年是台大「風華正茂」的年代,劉紹銘得以結識了一班台大精英,如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李歐梵等,再而負笈美國「吃馬鈴薯」,辛苦求學,終有所成。

在港的童工辛酸,並未阻劉紹銘的鬥志,自學、自修、自勵。在那貧窮的時代,如劉紹銘失學的少年殊多,如他般奮鬥出頭者卻少;可見志向、意志十分重要,無此,沉淪人海而已。

台大畢業回港後,劉紹銘作此打算:「如果在香港找不到工作,那就留在台灣吧。留在台灣教中學或幹其他事情,台大的學位,是堂堂正正的學位,連註冊教書也成問題。」這是他的彷徨。此時也,認識了一位比他低兩年級的台灣女生,跟茩q了婚。當年台灣興留學美國,為了女家的面子,一貧如洗的劉紹銘,也計劃去美國留學,可惜事與願違,助學金申請不到,女方覺得此子毫無前途可言,終於退了婚。這激起他的憤慨,「孤注一擲」去了美國,展開了他刻苦求學的生涯。

劉紹銘後來成了教授、作家、翻譯家,在香港赫赫有名,那不用我細說了。只說說我和他的一段「恩怨」。多年前看李歐梵的《我的哈佛歲月》,一路看,一路做慣編輯的「劣習」來了,拿茪@枝紅筆,又圈又畫,勾出不少錯別字和用詞不當的詞語來,並將之撰成文,公諸於世。劉教授看了勃然大怒。

《童年雜憶》有云:「李歐梵與我論交三十年,情同手足。」就憑這兩句,劉教授竟為文反駁,代「手足」出氣。可是,李歐梵犯的皆為「硬傷」,如何「翻案」?劉教授唯有謾蟀版薑@番。

然而,近看新版的《吃馬鈴薯的日子》,和他校訂的《夏志清論中國文學》所寫的〈餘話〉,同樣有「硬傷」,有空且聽我道來,希望劉教授看了,在真理面前勿再「方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