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迪
端午有紀念屈原,和「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等一系列活動。菖蒲是香草,沈括的《夢溪筆談》說:「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即今菖蒲是也。」喝菖蒲酒、洗菖蒲澡、頭戴菖蒲,也是端午活動的內容。《花鏡》說:「俗於端陽午時,以菖蒲生山澗中一寸九節者,和雄黃春碎,下酒飲,謂之蒲節酒」;小說《風月夢》中描述揚州風俗:「那些村莊婦女,頭上戴衴u蒲、海艾、石榴花」;另一篇小說《綺樓重夢》說:「過午,賈府向例,端陽日午時,各人要用雄黃、菖蒲加些香料煎湯洗澡。」
菖蒲不能一概而論,李時珍說:「菖蒲凡五種︰生於池澤,蒲葉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於溪澗,蒲葉瘦,根高二、三尺者,水菖蒲,溪蓀也;生於水石之間,葉有劍脊,瘦根密節,高尺餘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細,高四、五寸,葉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是矣。服食入藥須用二種石菖蒲,余皆不堪。」韓愈的《進學解》說:「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蘇軾便認為正確的說法是「生石磧上穊節者良。生下濕地大根者,乃是昌陽,不可服」,所以他懷疑韓愈以「昌陽為菖蒲耶?抑謂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群芳譜》說:「水蒲雖可供葅,香蒲雖可採黃,均無當於服食,視石蒲不啻逕庭矣。」說明了醫師所用的應該是何物,而周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而服之。縮額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的菖蒲菹,是用水菖蒲根做的。
漢應劭《風俗通》說:「菖蒲放花,人得食之長年。」所以漢古詩逸句,有無名氏的詩:「石上生菖蒲,一雨八九節。仙人勸我餐,令人好顏色。」由此發端,東晉葛洪的《抱朴子》、《神仙傳》中,食菖蒲故事就不一而足了。其中最有影響的故事是,「漢武帝與董仲舒、東方朔等人登嵩山,遇身高兩丈,大耳垂肩的神仙,說,『我是九嶷之神,因聽說嵩山石上有菖蒲,一寸九節,服之可以長生,所以到此採菖蒲。』」以致李白到嵩山,寫了一首《嵩山采菖蒲者》詩說:「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那是無稽之談。不過,從這些文字裡確實可以得知,石菖蒲不同於「雖葉似,擷之無香氣」的泥菖蒲、水菖蒲。蘇東坡看重的是「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其輕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陽之所能及。至於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豈昌陽之所能彷彿哉?」宋朝讀書人對水石菖蒲情有獨鍾,蘇東坡不僅在密州任上種養它,還「遊慈湖山中,得數本,以石盆養之,置舟中。間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愛焉。」案頭養一盆四季常青的水石菖蒲,取其「根下塵泥一點無,性便泉石愛清孤」的意境,與蘭花、水仙、菊並為花草四雅。其矜持,則如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所說:「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明高濂《遵生八箋》說:「石菖蒲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台蒲。」案頭清供自然以小巧為宜,故「金錢最小,葉短促,新叢大於銅錢,手摸染香不散,又稱隨手香。香苗葉形如金錢......虎鬚為香苗之最細者。」而老葉去後生出新葉,莖上一寸九節,十幾節,也增添了滄桑感。李時珍還認為,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點燈觀書,能收煙氣,不傷眼睛;置星露之下,早晨取葉尖露水洗目,有明目之效。蘇東坡兄弟、陸游、梅堯臣......很多人都喜歡養水石菖蒲,而且被作為饋贈之物,甚至「有乞醬、乞鹽者,竟菖蒲亦乞,雅人亦作諧笑事也。」一直到明清、晚近,讀書人養水石菖蒲之風仍然不衰。明王象晉《群芳譜》記:「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葉無踰此時,宜積梅水漸滋養之。」侍弄菖蒲,又與賞蘭花、水仙、菊並為花草之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