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繆毓琛
小時候,民風樸素的古城石岐,我們總愛相約三五知己來到岐江邊,看茼翮惜W舢舨木船,由船家棹槳,搖櫓,或撐茠曭囍邠鞢A穿過橋底。待到午後兩點半,兩邊橋頭關上閘門,橋面中間一段便由躉船上勞工用千斤頂和枕木托起再移開,好讓機動船隻和高桅杆帆船魚貫而過,秩序井然。一小時過後,躉船又載茖漪q橋面放回原位,守候兩邊橋頭的人們,爭先以第一名衝到對岸為自豪。橋南面海關紅樓對開的埠頭級,苦力們正肩挑背馱,裝運蚑音瑼G副上船,運往港澳,或轉口外國。每晚九點,汽笛響起,橋北幾層高的花尾渡便滿載搭客開往省城廣州。
岐江是西江支流,從南往北流入珠江口,可是在我們印象中,江水從北往南倒流的機會更多,這是因為西江水位比珠江口還要低之故。每逢端午前後,龍舟水高漲,漫過河堤東岸的長堤、果欄街,西岸的公園田野頓成澤國,這又是我們逛水嬉戲的好地方。岐江既是貫通工商農貿,公差探親客運的大動脈,更是一道流淌茠澈G麗風景。
唐末香山詩人鄭愚詩中一句:「岐海正分流。」道出了石岐和岐江的起源和得名。滄海變桑田,村落變城郭,縣城變成大都市,我們有幸見證了江城的蛻變。上世紀六十年代,東西河口築起了水閘防澇,從此再不怕水浸街了。木橋換成了鐵橋,它的開合,改為凌晨兩點到四點,而且一按電鈕便瞬間成事。隨荌玟t公路成網,高鐵通車,客貨運碼頭消失了,兩岸林立的廠房也搬離了,再也不需吸取江水並排放污濁。沉重而勞累的岐江,終於可以恢復她的平靜,歇息下來環視沿岸的江畔公園,色彩鮮明,錯落有序的商場酒店,住宅樓房,還有那幻彩摩天輪。放眼馬山、煙墩山林密葉茂,再回看自身:水清泛綠波,魚群慢慢游。夜幕低垂時,華燈絢麗,遊船飄蕩。高速的都市發展和優質的悠閒生活,正應了當下一句時髦話:「快節奏,慢生活。」
第十屆石岐文化節在端午節前揭幕。家鄉政府廣邀海外遊子,港澳鄉親回來觀禮。岐江東岸建起了兩層看台,序幕在地下中心舞台上演,正前方擺放茪@幅詩人屈原的畫像,玉樹臨風,凜然正氣。二十多位表演者身穿漢服,用舞蹈肢體語彙祭祀憂國憂民,投江諫君,以身殉國的聖賢。向屈原致敬,既道出了端午節的淵源,也賦予強烈的現實意義:在盛世繁華的當下,更要居安思危,不忘落後地區和弱勢社群的疾苦而要慷慨施以援手;正視某些社會風氣敗壞,廉潔奉公,禮義廉恥從我做起;還有便是擔憂環境污染的破壞,提倡綠色生活,珍惜自然資源。家鄉領頭人黃書記的發言提出:打造文化旅遊、美麗健康和科技創新三大產業。這是弘揚屈原精神的現實解讀,更展現家鄉的宏偉願景。石岐龍舟競賽早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隔五年又再重臨。在一長串炮竹聲中開始,賽事分為男、女國際龍和男子長龍三個組別。一艘長龍竟坐得下八十人,出發時龍尾在前,一到達中間點,前面選手拔下隊旗,所有人馬上剎停龍舟,然後即時轉過身,龍頭向前,直向出發點衝刺。在鑼鼓聲喝彩聲中,平靜的江面飄來條條綵帶,激起陣陣浪花。賽事本身耗費蚚e大的社會成本,可是它卻喚起物質文明的今天,更要發揮拚搏精神,常懷憂患意識,並藉此告慰孕育我們的母親河:石岐兒女,新生一代將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