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錢是什麼?

2017-06-03

■ 青絲

朋友籌備婚禮,準夫妻倆為了一應瑣碎事務忙得不可開交。女方開玩笑對男方說:「我可能得婚前憂鬱症了,突然一下好害怕結婚。」男方有些莫名其妙,問該怎麼辦。女方答:「如果你用錢來收買我,或許就能治癒。」

這番對答,引得在座諸人一陣哄堂大笑。但人們笑過之後又不禁想,也許這真是她的一時心情寫照也不一定,有可能是她難以從婚姻中找到歸屬感,無法令她感到安全,覺得沒有真金白銀的錢來得實在,不足以抵消她內心深處的潛在恐懼,所以才藉玩笑之言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但不管真相如何,由這件事情引出了一個令眾人深思的問題:錢是什麼?人究竟需要多少錢才足夠?

宋人李之彥曾有妙語:「嘗玩錢字旁,上茪@戈字,下茪@戈字,真殺人之物不悟也。」又說:「然則而兩戈爭貝,豈非賤乎!」把金錢批為殺人不露痕跡的利器,又斥人唯利是圖地追逐錢財,是很愚蠢的犯賤行為。用現代的眼光看,這種金錢觀無疑有假道學的成分,是不符合實際的。先不說追逐財富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人格與金錢,也並非截然對立、無法相容的兩極。若是一個人落入到生活捉襟見肘的境地,每天須為柴米油鹽而焦頭爛額,即使道德再高尚,氣節再堅貞,也不會快樂。缺乏物質土壤的精神審美,是柔弱無力的,一場意外的變故,就能把現實撕扯得七零八碎,一地雞毛。

古今中外的哲人,都表達過類似觀點。春秋時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柏拉圖也在《理想國》裡提到,人的處境過於貧困就會陷入生存掙扎,從而缺乏追求美德的條件。人有了錢,達到一定的經濟條件後,生活沒有了憂慮,才能講求禮義廉恥,是一個基本的共識。

但現代人又會發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身邊很多人都在喊窮,到處都充斥茠娃霈禷O匱乏的挫敗感,以及對金錢的急迫感,人們對於金錢的焦慮和渴望,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實際上,這些人也並沒有貧困到無法生存的地步,可是生活滿意度卻很低,一提到錢,就會流露出焦灼而沉痛的神情。究其原因,是一部分人秉持物質至上的觀念,認為消費主義的生活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所以不少人拚命掙錢,再用這些錢做物質消費,由此人為物役。有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奢侈品消費2,320億美元,中國消費者就達1,060億美元,佔市場總額的46%。

另一方面,當今社會,金錢也被賦予了很多額外的社會性涵義。如城市的市民身份,小孩的受教育資格,優質的醫療和養老服務,階層認同,都可以通過金錢實現。這也使得擁有金錢的數量多寡,成為了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參照坐標,許多人由此陷入到盲目攀比,以及對金錢的瘋狂追逐當中。

如果我們根據現實,完全按照金錢的多寡來衡量生活質量的話,絕大多數人都會整天垂頭喪氣。之所以沒有出現這種狀況,是撇開外在因素,人的幸福感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現代研究發現,人的幸福闕值是有限度的,並不會隨荌]富的增加而不斷遞增。美國的社會調查顯示,年收入達到7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幸福感會明顯提升,但年收入超過12萬美元的家庭,幸福指數就不會呈線性增長關係了。即不是錢愈多愈幸福,當財富達到了一定標準,與幸福快樂的相關性就不再掛u了。這個時候,人們的幸福感,更多是來自身邊的比較。因而有一句定義幸福的名言:「富人就是一個比他的親戚多賺100美元的人。」換句話說,當你把金錢的功能和意義分得很清楚的時候,會有荍饃j的人格自主性,就能擺脫由金錢主導一切的狹隘局限,進而獲得更具質量的生命狀態。

錢是什麼?人需要多少錢才足夠?我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或許可以參考早年曾熱播的電視劇《大宅門》裡的某句台詞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