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張曉明主任激勵香港青年一代「北望神州的國家視野」,至少包括歷史視野、經濟視野、政治視野三個層面。「望」只是第一步,之後還有「思」和「行」。香港青年唯有先「望」,有了大視野、大胸懷、大親情,才會有大志向、大格局、大作為。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日前在「為夢想出發」香港青年大講堂暨慶回歸20周年青年系列活動啟動禮時說,香港青年眼界要寬廣,要有「超越香港看世界」的國際視野,當中首先是要有「北望神州的國家視野」。香港回歸前後出生的一代年輕人,即將擔負起在「一國兩制」下投身管理和建設香港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如果這一代人小家子氣、小孩子氣、熱衷於內耗,則香港前途堪憂。因而,張曉明主任所說的「國際視野」和「國家視野」十分重要,尤其是「北望神州的國家視野」直擊要害、寓意深刻。筆者認為,所謂「國家視野」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不可分離的歷史視野
在認識香港歷史的時候,包括一代港青在內的許多香港人,習慣於以香港開埠為起點,對於開埠之前的歷史不甚了了。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作為一個經濟體的成長,固然是從開埠起步的,但以此為開端而認識香港,則顯得狹隘,割斷了香港與國家的聯繫,讓人感覺到香港是從天而降的「天外來客」。以寬廣的歷史視野來認識香港,必須準確、客觀地把握兩個歷史事實:
其一,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香港在開埠以前只是廣東沿海的一個小漁村,由於其籍籍無名,史書不可能着墨過多,但這不能成為割裂香港與國家聯繫的理由。廣東作為嶺南地區,早在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歸入中國版圖,今日的香港人是中國廣東人的一部分,嶺南文化在長達2000年裡浸潤香港這塊土地,只是在鴉片戰爭後的150年間,香港才變成了一個五族雜處、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香港如同一個曾經寄人籬下的孩子,不能因為曾經被寄養,就忘記、甚至否認自己的家,尤其是在回家之後,更不能數典忘祖!
其二,即使在英國人管治的百餘年間,中華傳統文化仍在香港佔據主導地位。儘管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化大都市,但港人仍佔主體,而港人的祖先大多來自於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儘管時至今日英語也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之一,但港人使用的主要語言是中國的粵語,書寫的是漢字,粵語和普通話同樣是官方語言;儘管有不少港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但更多的港人拜黃大仙、拜媽祖廟,慶祝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喜歡李小龍、成龍的中國功夫,中華文化在香港不僅從來沒有中斷,而且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全面客觀的經濟視野
從經濟角度來看,香港青年身處自由經濟體的環境中,對內地的經濟體制缺少了解,一些年輕人甚至有天然的排斥心理。由此,對國家的經濟戰略不關注、不熱心。不少青年朋友一方面在香港的經濟環境中找不到自身發展的空間,坐困愁城;一方面又不願意北望神州,到內地尋找發展機遇。這說明,經濟視野十分狹窄。
如果內地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取,那麼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今日港青的父輩如果在30年前去過內地,都會驚歎內地基礎設施的天翻地覆的巨變。今日的港青如果把中國內地近年的基礎設施與歐美發達國家比較,也會驚歎內地建設的神速。內地的經濟體制強調「宏觀調控」、「政府干預經濟」,因而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這是自由經濟體制不具備的優勢。當然,一直有人攻擊這種經濟體制會遏制民間創新能力、扼殺經濟活力,但事實否定了這一說法。
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稱頌;在網絡經濟時代,中國顯然已走在了前面。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不久,就會見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並稱其為「偉大的企業家」。這些現象還不足以證明中國經濟的活力和中國經濟體制的合理性嗎?客觀地講,儘管中國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不少,但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的事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的創新轉型已有起色,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形成。
心懷偏見,一葉障目,往往是畫地為牢的開始。港青應該以寬闊的經濟視野,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內地經濟形勢,洞察其中的奧秘,把握下一步走向,並找準自身的定位、香港的定位,把握發展機遇,拓展發展空間。
同心同向的政治視野
在反對派和「港獨」勢力的眼中,中國內地的政治體制一無是處,歐美的政治體制完美無缺。以此為出發點,「抗中拒共」、「中港隔離」、「本土自決」、「城邦自治」、「香港獨立」等概念接連出籠,蠱惑涉世不深的香港青年,近年來引發了一連串的政治事件。
青年人的激情和夢想固然可貴,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為重要。港青在聽到有人唱衰內地、準備加入「合唱」的時候,不妨想一想:你去過內地嗎?你了解內地嗎?如果說內地的政治體制缺乏合理性,為什麼能讓中國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為什麼內地的民眾擁護它而不是反對它?某些學者認為,當前的中國很難跨越三個陷阱:政治上的「塔西佗陷阱」、經濟上的「中等收入陷阱」、國際關係上的「修昔底德陷阱」。但目前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完全有可能跨越這三個陷阱。
其一,中共的執政基礎日趨穩固。「塔西佗陷阱」是指由於長期失信於民,民眾對政府普遍產生不信任感,即使政府做的事情是對的,民眾也不配合、不支持、甚至公然抗拒。如果把今天的中國與五年前的中國相比,儘管群體性事件也時有發生,但明顯少得多了。這說明中共十八大以來,「總核心」習近平主席推動的反腐敗、整頓吏治見到實效,獲得民眾廣泛認可,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斷提升,中共執政下的中國正在跨越「塔西佗陷阱」。
其二,中國的全球領導力日益凸顯。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中國曾是一個「局外人」、「邊緣人」,現在,中國一步步走向了舞台中心位置。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30多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包括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及3位國際組織負責人雲集北京,共商發展大計,共謀人類命運,可以說「一呼百應」。這個根據習近平主席的重大倡議,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主辦的多邊峰會,牽動了世界各大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等曾經準備另起爐灶、拒中國於門外的國家,也不得不理性對待「一帶一路」。這預示着: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通過「一帶一路」重塑世界經濟版圖,乃至政治格局,以和平的方式接過世界的領導權,也在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港青應該以寬闊的政治視野,洞察以上變化,並從中悟出:在中國日趨強大的背景下,「一國兩制」絕不能走樣變形,「港獨」是死路一條!香港青年在未來的日子裡責任重大,「北望神州」只是第一步,「望」之後還有「思」和「行」。正如張曉明主任所說:「你要了解到這個國家現在是一個什麼樣子,你和這個國家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你們是怎樣地休戚與共!」只有如此,才會有大志向、大格局、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