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粵語講呢啲】不容接受的懶音:港(趕)、廣(港)、國(角)

2017-06-1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湖南人:嗨,兩位好!我老家是湖南,現時在廣州(港州)工作。你們呢?

香港人:我老爸從內地偷渡來香港(香趕),我就是在南丫島出生的。

杭州人:我住在杭州,平時喜歡看香港的電視劇集!說來大家都是中國人(中角人)啊!

對「外省人」來說,廣東話說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近年廣州吸納了大量外勞,且來廣州生活的外省人不斷增加;據非正式統計,現時在廣州能說廣州話的人不超過三成,因此「來自廣州的人」說不了純正的廣東話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身為「香港人」,土生土長,生活上幾乎百分百說廣東話,說錯了就如標題所說的--「不容接受」。插圖中所展示的錯誤被界定為因「懶音」而誤:

1.港(gong2)→趕(gon2);原韻母為「ong」卻用上較易發音的韻母「on」。

2.廣(gwong2)→港(gong2);原聲母為「gw」卻用上較易發音的聲母「g」。

3.國(gwok3)→角(gok3);原聲母為「gw」,卻用上較易發音的聲母「g」。

出現「懶音」這現象是因為說話的人,為求快速或省力,簡化了一些音韻(聲母/韻母),從而偏離了標準的讀音。不說不知,好大部分讀「懶音」的人根本不知標準的讀音,所以準確來說是根本不懂得去「懶」!

當你遇上有人讀「懶音」並趨前糾正之,他們大多會有如斯反應:「我由小到大,人人都是這麼說!」,「什麼,我竟說錯了幾十年!」,說時如夢初醒。有人還會覺得你語調「騎呢1」(奇特),故意「擺款」(故作姿態)。由於阻不了他們,也不想掃興,那只能仿效以下做法: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一係「砌低」,唔係「跪低」2)

【中譯參考:如你不能把他們打倒,

就來個同流合污好了。】

孩子初學說話時,父母和周圍的人大多跟或默許他們說一些「簡易音」,如:

●「你(nei5)」讀「李(lei5)」

●「男仔」中,「男(naam4)」讀「藍(laam4)」

●「女仔」中,「女(neoi5)」讀「呂(leoi5)」

●「農夫」中,「農(nung4)」讀「龍(lung4)」

●「媽媽鬧」中,「鬧(naau6)」讀「laau6」

●「記落腦」中,「腦(nou5)」讀「lou5」

●「黑(hak1)」讀「乞(hat1)」

●「朋友」中,「朋(pang4)」讀「貧(pan4)」

●「橙汁」中,「橙(caang2)」讀「產(caan2)」

●「我(ngo5)」讀「o5」

和一些「可愛疊音」,如:

●口語「飲『奶奶(naai1 naai1)』」中,「奶奶」讀「laai1 laai1」

●「牛牛(ngau4 ngau4/ ngau4 ngau2)」讀「au4 au4/ au4 au2」

●「牙牙(ngaa4 ngaa4)」讀「aa4 aa4」

●「眼眼(ngaan5 ngaan5)」讀「aan5 aan5」

●「光光(gwong1 gwong1)」讀「江江(gong1 gong1)」

●「果果(gwo2 gwo2)」讀 go2 go2」

孩子漸漸養成了這個原來是「懶音」的習慣,致使長大了也改不了,「懶音」就此蔓延下去!有人把責任全壓在父母上,這是不公道的,皆因現今好大部分人包括老師口中「懶音」充斥,父母們只是「有樣學樣」或「照單全收」罷了。話說回來,最近有藝員在一套電視劇中把劇名「食為『奴(nou4)』」讀作「食為『勞(lou4)』」,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如此看來電視台方面真的要多加注意懶音(讀音)的問題了。須知道,傳媒的影響至深至遠,責無旁貸。

對於「懶音」的界定,可謂相當含糊,有時以為是「懶音」,原來是「正讀」、「異讀3」或「無分正異」,如:

●安:on1(正), ngon1(異)

●壓:aat3(正), ngaat3(異)

●「檸檬」中的「檸」:ning4(正),ling4(異)

●啱(對):aam1, am1, ngaam1, ngam1(無分正異)

生活中,大多對「懶音」不予理會,還拿出言語最大目的是用來溝通的藉口。沒錯,日常交談,明就可以,但在某些嚴肅的場合,如演講、辯論、面試、簡報會等便應「可不懶就不懶」。抗「懶音」,筆者認同「學會拼音」是最佳方案,奈何「粵語拼音」這麼多年來均沒在中小學執行,以致「懶音」不絕於耳。還是那句,由源頭做起--「師先正,徒後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騎呢」中,「呢」讀「le4」,也寫「騎咧」。

2「跪低」,即下跪,引申「被逼就範」。

3「異讀」指正讀外的認可讀音。

【專欄簡體版】https://leoleung2016.wordpress.com/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