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筆者已經在「尖子教路」專欄執筆4年。筆者大學時並非主修中文,但因要寫作應試文章的關係,使得自己不得不緊貼中文科的考評要求。
回顧過去4年,中文科在考評上有不少轉變,包括於2014年取消說話卷的朗讀部分並增設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2015年把聆聽及綜合能力合併為一卷,以及明年將在閱讀卷增設12篇文言範文考核。這些轉變,皆因考評局檢視歷年考生表現後決定作出微調。
筆者是第一屆中學文憑試的考生,回想當年中文科的合格率(第三級或以上)是4個必修科中最低,僅有49.8%,近半考生大學夢碎,中文科從此被認為是「死亡之科」。考評局隨後不斷檢討評核方式,循「精簡」的大方向,減少卷別數目及簡化校本評核的要求,期望老師騰出更多課時加強學生的語文底子,尤其是高階思考能力、文言文水平、中華文化底蘊等等。
範文題不應失分
故此,縱然大方向是「精簡」,但該嚴之處並無從寬,反為加重考核,同學要摸出這些套路,下更多工夫改進。例如:必須熟讀12篇範文,其文章立意、寫作手法等等,基本上是必考,不應該失分。
此外,近年不少學校及補習社着力向同學灌輸中國文化知識,諸如孝道、禮義、仁愛等等概念,同學應能清楚闡釋,並有幾句經典引文傍身。以往很多名師和尖子的專欄文章,都在這些方面提供了大量精讀材料。
學習中文實無捷徑,多讀、多寫確為關鍵。考試則有其套路可取,同學要多留意考評變化、多請教有評卷經驗的老師、多聆聽學兄學姊的應試心得。闊別本專欄,最後祝願各位學弟學妹都能學好中文、考好中文。後會有期。■文嘉俊 中文尖子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