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寫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

2017-07-08

政府教育人員職工會

回歸20年,香港走過了一段頗為不平坦的道路。1997年,香港受全球金融風暴波及,導致經濟下滑,樓價大跌,大批負資產苦業主湧現。隨後1998年赤鱲角新機場啟用時的大混亂,2003年沙士事件,都令一些市民質疑香港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幸好,在國家的全力支持下,這些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香港的經濟發展比回歸前獲得長足進步。

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香港的社會及政治發展出現一些暗湧。反基本法23條立法、反國民教育、針對內地旅客、「佔中」、甚至鼓吹「港獨」等事件,都使人相當不安。問題似乎不僅是香港人心回歸令人擔心,而且有人利用一些「缺口」,製造分裂,衝擊「一國兩制」。

課程改革隻字不提國家概念

全球化經濟一體化,以至地球村的概念,或多或少影響人們對國家的觀念。但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度,無不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大前提,所有政策的制定,必然以國家為本,國家優先的。奇怪的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卻沒有以此為出發點。其他不說,單看教育局在過去20年全力推展的所謂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便清楚明白不過。

點擊教育局關於課程改革的網頁,在「為什麼要改革課程?」一項上,我們找到這樣的說法:「為香港學生提供一個知識建構的學校課程,使他們能以全球視野的胸懷,面對瞬息萬變、相互依存的廿一世紀社會。為配合新的教育目標,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終身學習者,在今後知識為本經濟體系的社會中,貫徹終身學習。為未來的學校課程定出大方向,設計一個以靈活、開放、連貫為課程架構骨幹的『廿一世紀新課程』,透過高效能的教與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上述課程改革的目標,沒有片言隻字提及國家的概念,更遑論推行愛國教育。如果這放在港英管治的年代,大家尚能理解,因為港英政府沒有責任為行將交還政權的香港培養效忠對手的人民,更何況,他們撤出殖民地的「往績」,亦不讓人相信他們樂見有這樣的人民存在!

通識教育以尖銳批評為主作用差

但令人相當費解和氣憤的是,為何香港特區成立後,港人當家作主,主管課程發展及改革的官員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竟然無視國家的存在,反而處處強調個人的利益和得着,將培育未來主人翁的愛國思維,建立學生正確國家觀念,忘記得一乾二淨!這究竟是因為主事官員長年受港英教育的「洗禮」變得愚昧無知,還是另有原因呢?在欠缺高瞻遠矚目光(如果不是無知的話)的主事官員領導下,加上一些唯唯諾諾的執行官員,導致荒謬的政策和現象經常出現,例如把中史科從初中必修科中刪除,推行國民教育長期拖拖拉拉等。

眾所周知,年輕人比較熱血和激情,容易做出偏激行為,因此須要長輩循循善誘。在國家層面上,不能否定,內地幅員廣闊,發展速度不一,加上歷史因素使然,社會難免出現一些未如人意的現象,甚或不公平的情況,這需要時間糾正,更需要大家諒解和包容。然而,在沒有培養適當國民身份認同,再加上以尖銳批評為主的通識教育作用,入世未深的年輕人不但對此不能理解,反而感到不快,甚至抗拒,繼而反抗。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看準了時機,利用這些「缺口」,煽動年輕人分裂國家、製造暴亂。

培養愛國愛港新一代不負所託

回歸20年,特區政府沒有在國民教育的課題上把好關,沒有適當培育年輕人的愛國情操,更讓少數年輕人走向偏激歪路,負責教育事務及青年事務的政策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香港新一代年輕人對愛國情操的缺失,正正令我們認識到不賢並無能者,長據高位是播其惡於眾的原因。貽禍下一代,難辭其咎,良心何在?

新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表明理解問題所在,承諾在上任後全力糾正錯誤,從幼兒起推動愛國教育,我們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好好檢討,加以糾正;同時,亦請教育局一眾新任官員,包括剛接任主管課程發展的官員,堅定不移落實林太的承諾,切實培養懂得熱愛國家、勇於承擔、能言善辯,兼備國際視野的新一代,為國家守好香港這座備受外部勢力覬覦的橋頭堡,不負中央及港人的重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