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篇範文中的《岳陽樓記》原為舊課程中三級的課文。此文千古傳頌,經典名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出古代知識分子的使命。
此文的緣起是范仲淹的進士同年滕宗諒(字子京)因被誣浪費公使錢而貶官,於宋仁宗慶曆四年謫至今湖南岳陽(岳州巴陵郡)。滕在一年內妥善治理郡政,並重修名勝岳陽樓,於是邀請范仲淹撰文以記之。
當時范仲淹任河南鄧州知州,其治下臨湍縣有《令廳壁記》,為唐代李華所撰。其中記孟威治此縣,為政7月,使原本受戰爭破壞,「戶不盈百」的小縣達至「盡室而歸者千餘家」的局面,李華進而提出「古之為政者先諸人;後諸身,先其人則人不勞,後其身則身自逸」的看法。范仲淹據此而發揮了「先憂後樂」的觀點。
國家文弱 冗員大增
就范仲淹的個人經歷,正能體現古代知識分子的承擔。宋承五代十國衰亂之象,為矯武夫治國的弊端,實行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政策。國家逐漸致治,文風日盛。但問題也很快出現,就是國家趨於文弱,冗兵冗員大增,強鄰環伺,財政不勝負荷。范仲淹因而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建議,這便是著名的《十事疏》,掀起了「慶曆新政」。
范仲淹看中癥結,改革從節流着手,因而裁汰大量冗兵冗員,亦因此得罪了朝中不少官員,最終改革只實施約一年,便在強烈的反對聲中結束。范仲淹除了在文治方面擬有所作為外,他在推行改革前,也曾駐守西北,帶兵對付西夏的入侵。他提出「屯田久守」的主張,在宋夏交戰地區,建造碉堡,淘汰老弱,訓練士兵,以懷柔手段應付外族,賞罰分明,使西北安定。
官場失意 同病相憐
撰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正因改革失敗,被謫鄧州,與為饞言所陷而謫職巴陵的滕子京可謂同病相憐。所以在文中述及「若夫霪雨霏霏」的時節,會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負面情緒;而「至若春和景明」時,則「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這裡所提的「憂讒畏譏」及「寵辱皆忘」皆是他們在官場打滾時的情?起落跌撞的寫照。但是文末則提出超乎外界事物的局限,而進至精神上的提升,定位於「古仁人之心」,此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憂國憂民為己任,以至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
從范仲淹的生平,可見其富有傳統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承擔精神,與其文中的提倡是一致的。其實,宋代矯正五代十國之弊,砥礪士風氣節,馮道之流不復出焉,而富有時代精神的則是知識分子普遍的使命感。另一北宋士人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無畏的承擔精神,正是宋代士風的時代烙印,范仲淹是其中一個代表。■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十七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