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醜聞纏身的安倍能否逃過一劫?

2017-07-19

張敬偉

安倍晉三迎來他二任首相以來的最大政治危機。據《朝日新聞》最新民調顯示,安倍內閣民意支持率跌至33%,按周下滑5個百分點。後安倍時代,似乎已經來臨。

安倍政府面臨的困境,源於三方面:一是他和他的核心幕僚涉嫌為加計學園辦學開後門;二是東京都議會選舉自民黨大敗;三是爭議頗多的安倍心腹、女防衛大臣稻田朋美以自衛隊名義為黨內候選人拉票並在敏感問題上屢屢失言。

看似禍不單行,實是安倍政府執政任性的必然。安倍兩次擔任首相,2006到2007年那一任,屬於「青澀」試水,當時辭職也被輿論評為不負責任。但是2012年12月開始的首相之路,則讓安倍政府充滿了倨傲和任性。到今年5月份,安倍已經追平了小泉首相,成為戰後任期較長的首相之一。按照自民黨10月份即將修改的黨章,自民黨總裁任期將由「最多2屆6年」修改為「最多3屆9年」,安倍首相將可能連任三屆,即在2018年9月第二任期結束後,繼續擔任首相。果如此,安倍將成為戰後「最長命」首相。

難走出權力腐敗鐵律

在走馬燈似的日本內閣中,安倍任期之長,是其自認領導自民黨有方,執政能力很強。恃強而驕,恃權而傲,絕對的權力滋生絕對的腐敗--安倍政府也難以擺脫這一鐵律。雖然日本有完善的法治約束和嚴苛的政黨制衡,但是安倍晉三不自覺中在黨內形成有利於自己執政的小團體。而且,他和自己的親信為與自己有着利益關係的集團如加計學園謀私,也成為可能。

客觀而言,如果安倍政府屬於朝不保夕的政權,時刻處於應付政治危機的困境中,這樣的內閣自然會如履薄冰謹言慎行。現實看上去一切都好,安倍首相認為自己掌控了自民黨的大局,並通過修改黨章實現其續任首相的政治企圖。

所以,才會有以權謀私之舉,自己的核心幕僚才會不守政治規矩和民主規則,行為失範言語唐突。安倍內閣的「逾矩」和倨傲,其實已經在日本國內引發了來自民意層和其他政黨的不滿。一方面,安倍內閣雖然執政時間長,而且做了很多「事」,如通過顛覆日本和平憲法的安保法案,解禁了集體自衛權;另一方面和美國構築了史上最緊密的同盟關係,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區形成了緊隨美國地緣政治(亞太再平衡)和地緣經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戰略制衡中國。為了扭轉日本經濟長期以來的低迷,安倍還實施了「安倍經濟學」。當然,在和中韓兩個鄰國在歷史問題上發生對抗的同時,也激化了和中韓兩國的島嶼主權衝突。

安倍「三箭」難收預期效果

安倍政府的努力並不令人滿意。安倍法案引發了國內民意的反彈和鄰國的抗議;伴隨着奧巴馬政府的下台,亞太再平衡戰略和TPP也被特朗普政府所拋棄;「安倍經濟學」放出「三箭」也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中日韓三國關係至今未走出低迷之勢。

在日本在野黨和民眾看來,安倍政府越是「長命」,帶給日本的將是持久的內憂外患。加之戰後日本政壇「不行就換」的政治傳統,日本各界也對安倍內閣產生了審美疲勞,希望換一個首相。自民黨在東京都議會選舉大敗,就凸顯日本社會的主流民意。

加計學園醜聞和稻田朋美的失言,不過是安倍政府不得民心的導火索而已。伴隨着醜聞的發酵以及東京都議會選舉的大敗,日本政局已經進入了後安倍時代。當然,安倍首相還在自救--如改組內閣,更換相關閣員等等。安倍政府能否度過本次危機,值得後續觀察。

肯定的是,安倍政府沒有了支撐其繼續存在的外援--美國的支持。特朗普時代拋棄了奧巴馬時代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和TPP,對美日同盟關係不啻釜底抽薪。因為沒有這兩大戰略支撐,安倍政府修憲的動力不足。而且,特朗普政府還對日本提出了向美國支付安保費用的要求。雖然美日同盟猶在,但是兩國關係大不如奧巴馬時代。沒有美國支援,日本就失去了內政外交的動力,也將動搖安倍執政的基礎。

安倍首相還能維持多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