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名家時評】謀劃未來 構築大願景 融入中國夢 開創香港特區「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

2017-07-19
■7月1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7月1日,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

-落實習近平主席香港之行重要講話的思考與建議

高敬德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 香港與內地投資商務促進會會長

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之行,開宗明義提出「謀劃未來」的目的和要求,引起國內外和香港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長期以來,香港缺乏規劃長遠願景的傳統,這種狀況亟需改變。特區政府施政需要大願景綱領統領,市民需要幸福大願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能缺少香港大願景。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開局良好,為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構建香港大願景創造了有利條件。香港特區成立20年,已經進入「成人階段」。習近平主席7月1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全面宣示了中央對港大政方針、治港方略,是開啟香港「一國兩制」新階段的重要標誌,正如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解讀文章所說,習主席的講話是繼續推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科學指南。如何以習主席七一香港重要講話為指導,落實「規劃未來」的要求,構築香港發展的大願景,造福港人,值得高度重視。為此,特提出兩方面的建議:

一是以願景工程作為實現香港大願景的載體,全面展開六大願景工程:「安居工程」、「上流工程」、「安老工程」、「產業工程」、「基本法工程」、「國民教育工程」。二是實現香港大願景需做到「四個堅持」:堅持發揚自強不息追逐夢想的「獅子山下精神」;堅持聚焦發展;堅持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堅持依靠國家,將推進香港大願景工程作為行政長官向中央負責的重要內容。

一、香港亟須規劃未來構築大願景

97回歸後的歷任特區政府都沒有提出「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的發展大願景。這個重大欠缺亟須彌補,以帶領香港重回發展正軌,開創「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

1、香港發展需要大願景統領。

回歸以來的香港缺乏長遠規劃和大願景目標。這既有歷史的影響,也有現實的原因。從歷史上看,香港缺乏規劃長遠大願景的傳統。一方面,回歸前,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是以「過客」心態對待香港,將香港形容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對香港沒有長遠打算,自然談不上規劃長遠願景。另一方面,在港英時期,香港的重大決策主要由英國作出,香港的官員只是充當執行者的角色。這種思維傳統,難免影響回歸後的特區政府。

從現實來看,行政長官任期有年限,每一任行政長官的任期為5年,即使有機會連任,在位的最長時間也只是10年。行政長官的工作規劃卻往往是以5年任期為限,更不會超過10年,故通常都不願制訂超出任期的長遠規劃願景,亦不能適應規劃未來、構築香港大願景的長遠發展需要。

香港的發展,不能只有具體政策,沒有長遠規劃,更不能沒有體現和引導長遠規劃的大願景目標。大願景目標與具體政策措施之間是綱與目的關係:具體政策需要大願景目標統領,綱舉才能目張。特區政府施政缺失了大願景目標,具體政策就會顯得支離破碎,沒有全局性;各屆政府之間的政策就會各行其是,沒有連貫性。回歸20年的香港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節點,亟須謀劃大計,構建大願景,統領未來發展。

2、香港市民需要幸福大願景。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香港市民都有自己的幸福願景。這些年來,一些港人失卻夢想和願景,究其原因有三點:一是社會流動性不足,市民向上流動的機會少了;二是香港陷於「泛政治化」的泥沼,港人深受困擾;三是特區政府未能提出市民的幸福大願景。

習近平在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第一次講話中,說出了中國夢中最實在、最親切的內容:「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習近平主席這裡所講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何嘗不是港人的夢想和期盼?

備受撕裂爭拗困擾的港人需要希望,需要夢想。只有謀劃未來,構建大願景,才能凝聚人心,給廣大香港市民以希望。

3、香港大願景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香港前途作出「50年不變」的安排,是與國家發展戰略一起考慮的。根據國家「三步走」戰略和「兩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從上個世紀末即香港回歸的1997年算起,中國要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需要約50年的時間。鄧小平當年會見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時就明確指出,「我們講『50年』,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習近平主席七一香港重要講話,明確指出回到祖國懷抱的香港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提出了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重要論斷。顯然,謀劃未來,構築香港大願景,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4、否極泰來,社會各界期待和諧發展,開創美好未來。

近年來,香港陷入嚴重的「泛政治化」漩渦,人為製造對立、對抗,社會撕裂嚴重,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民生受到拖累,市民都成為受害者。生於斯長於斯、憂慮香港前景的市民對此無不痛心疾首。香港社會各界人士普遍厭倦政治爭拗,希望集中精力務實解決經濟民生問題。「修補撕裂、重建和諧、共謀發展」已成為香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望和訴求,成為構築香港大願景的社會基礎。

香港社會對於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寄予厚望。林鄭特首深知重任在肩,深知目前最需要是令市民有希望。上任初始,她就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與反對派主流政黨也有善意互動,顯示出良好發展勢頭。香港大願景是所有香港人的期盼,是需要所有香港人共同構築的夢想。林鄭特首的良好開局,為動員各方面力量共同構建香港大願景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香港需全面展開六大願景工程

謀劃未來、構築香港大願景,既不是搞形式主義,做做樣子,更不是望梅止渴,虛無縹緲,而是要夢想成真,造福港人。實現香港大願景,需以願景工程作為載體。沒有願景工程依託和承載的願景,難免會成為無法實現的空想,也就不可能給人以信心和希望。在此,特提出全面展開六大願景工程:「安居工程」、「上流工程」、「安老工程」、「產業工程」、「基本法工程」、「國民教育工程」。

1、「安居工程」

在安居方面,香港居住環境狹窄,港人一直都有一個「安居夢」。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香港重要講話中指出,香港「住房等民生問題比較突出」。香港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遠較歐美和亞洲主要城市如上海、北京、台北(505平方呎)、新加坡(270平方呎)等地為低,而且樓價奇高,為世界之最。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發表的年度「國際樓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7年成為全球樓價最貴的城市。以樓價負擔能力指數(市場謔稱「痛苦指數」)量度,2015年香港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19倍。這也就是說,港人要用19年的收入,不吃不穿,才能抵消一個約500平方呎單位的樓價。安居本來是市民最基本的訴求,在香港卻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安居夢」成為港人最期待的夢想。

關於「安居工程」,有兩方面的建議:

一是需定出提升香港市民人均居住面積的指標:建議明確提出,在10年內實現人均居住面積提升10%-20%的目標,由現在的170平方呎增至約200平方呎;到回歸50周年的時候,人均居住面積再提升50%,由200平方呎增至約300平方呎,高於新加坡現有人均270平方呎的水平。

二是通過大規模填海和開發新界農地、棕地,大面積增加住房用地。據測算,將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積由170平方呎提升至接近新加坡270平方呎的水平,至少需要9,000公頃土地,面積約等於3個沙田新市鎮。特區政府必須爭取在社會的支持下,大規模開發住房用地。

2、「上流工程」

在上流方面,香港人相信,憑着自身的努力拚搏就可以實現向上流動的夢想,由基層上升為中產,或者由中產進入富有階層。然而,近年來,社會流動變得緩慢,市民上流的夢想愈來愈難實現。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25,000元,較10年前17,250元增加44.9%,但扣除通脹後的實質增長約6%,相對於樓價超過一倍的增幅,簡直不成比例。大多數打工仔視上流為奢望,缺乏前景和希望,容易引起焦慮和不滿。

關於「上流工程」,有三方面的建議:

一是設立高層次的「促進社會流動委員會」。實現市民上流夢想是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工程,涉及經濟發展、稅務、社會福利、教育培訓等不同範疇,特區政府需成立高規格的委員會統籌推動。

二是「上流工程」包括兩大重點目標:其一是為市民創造更多高增值職位;其二是做好扶貧工作,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

三是為青年提供多元出路,保障貧窮學生擁有接受教育的公平機會,為青年提供發揮才幹的空間。

3、「安老工程」

在養老方面,香港作為一個富庶的社會,至今卻沒有設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且不說不能與先進國家或地區相比,甚至連人均GDP低香港數倍的內地都不如。老有所養是許多港人的夢想。

關於「安老工程」,有四方面的建議:

一是制定社會福利白皮書。香港自1991年發表第三份社會福利白皮書之後,至今為止,就再也沒有社會福利的長遠規劃和討論。特區政府有必要成立委員會制定回歸後的社會福利白皮書,通過對社會福利作出長遠規劃,全面解決安老問題。

二是盡快設立市民的退休保障網,不能再議而不決。

三是設立福利基金制度,立法規定在經濟暢旺、收入增多的時候,需將一定比例的新增盈餘撥入社會福利基金,基金滾存和投資所獲得的收入,用作長遠安老扶貧的經費。

四是大幅增加政府營辦的安老院舍。

4、「產業工程」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香港重要講話中指出,香港「經濟發展也面臨不少挑戰,傳統優勢相對減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林鄭特首曾經點評香港經濟發展,表明「不甘心」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她說,新加坡在過去10年的平均增長仍然是6%,但香港只做到3%至3.4%。從經濟層面來看,香港的發展與新加坡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香港的產業基礎過於集中在傳統的優勢產業,新產業的開發進展太過緩慢,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問題嚴重。2015年,香港創新科技產業產值僅佔GDP的0.7%,新加坡則有2.4%。今日新加坡有大量的高科技工業,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提煉中心,也是世界上一個很重要的生物科技生產中心。香港需要在保持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通過展開「產業工程」,帶動香港的產業更多元化。

關於「產業工程」,有兩方面的建議:

一是特區政府需改變以往在產業上「不作為」的取態,在稅務、土地及其他政策方面做好協調和配套,有效支持產業發展。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主導、資金支持和人才配套。新加坡、韓國的高增值產業迅速發展,主要是靠政府的產業政策推動。香港多年來高增值產業發展緩慢,主要原因也是缺乏產業政策。特區政府不能再以「積極不干預」為由,讓產業發展放任自流。

二是特區政府需制定「香港產業政策白皮書」,全面規劃產業政策,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等高增值產業的發展。

5、「基本法工程」

香港特區基本法根據國家憲法制定,兩者共同構建了香港特區的憲制基礎和憲制秩序,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香港明顯存在不尊重基本法甚至挑戰基本法權威、抵制基本法規定的問題。展開「基本法工程」,是依法治港、順利推進「一國兩制」實踐的必然要求。

根據習近平主席七一香港重要講話的精神,「基本法工程」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推介基本法的工程,加強香港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宣傳教育,進一步強化全社會的憲法和基本法意識,共同維護基本法的權威,抵制違反基本法的言行。

二是落實基本法的工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以保障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

6、「國民教育工程」

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在挑戰中央的違法「佔中」行動中,學生成為主力之一,參與者平均年齡僅約28歲,八成具大專程度或以上學歷。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主席七一香港重要講話多次談到青少年問題,不僅要求着力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提出全面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宣示了今後香港特區政府的工作方向。

「國民教育工程」的基本點是加強香港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確保愛國愛港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使「一國兩制」後繼有人。重點工作有兩個:

一是安排憲法和基本法走進校園、進入課堂,規定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讓香港學生全面認識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和香港的法律基石基本法。

二是將「中國歷史科」訂立為必修科。盡快糾正取消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的做法,將中史獨立成科,並成為必修科,以引導學生加深對國情的認識。

三、實現大願景需做到「四個堅持」

謀劃未來、實現香港大願景,需做到「四個堅持」,包括:堅持發揚自強不息追逐夢想的「獅子山下精神」;堅持聚焦發展;堅持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堅持依靠國家。

1、堅持發揚自強不息追逐夢想的「獅子山下精神」。

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雖然物質條件匱乏,生活艱苦,但香港人都相信憑着努力和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就可以實現夢想。70年代的電視劇《獅子山下》,正反映當時香港人生活雖然艱苦,但憑着共同努力最終成功克服困難,實現各自抱負的故事。由此形成的「自強不息、拚搏進取、靈活應變、勇於創新、積極樂觀、刻苦奮鬥、關懷互助」的「獅子山下精神」,所代表的正是香港人追求夢想、實現願景的拚搏精神。鄧小平1984年6月關於「香港過去的繁榮,主要是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人幹出來的」的著名論斷,可是說是對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下精神」的一種高度肯定。習近平主席在特區政府歡迎晚宴發表「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的重要講話,特地表達對港人的充分肯定、信任和殷切期望,在香港社會引起強烈共鳴。

「獅子山下精神」本來就是一種追逐夢想的拚搏精神,實現「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大願景,需要堅持發揚「獅子山下精神」。

2、堅持聚焦發展。

香港大願景要靠發展來實現。習近平主席的七一香港重要講話明確要求「始終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他說,「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少年希望快樂成長,青年希望施展才能,壯年希望事業有成,長者希望安度晚年,這都需要通過發展來實現。」然而,多年來的「泛政治化」,嚴重窒礙了香港的發展。香港必須排除「泛政治化」干擾,不爭拗、不空耗,堅持聚焦發展不動搖,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抓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定位,促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惟有如此,港人期待的香港大願景才有可能落到實處。

3、堅持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香港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解決香港的問題,滿足香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繼續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歸根到底是要堅守方向、踩實步伐,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這是香港大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所在。為此,需堅守「兩個根本宗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做到「三個有機結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香港特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只有這樣,「一國兩制」這艘航船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4、堅持依靠國家。

習近平主席指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堅強後盾。實現香港大願景,不能只靠香港單打獨鬥,還需依靠國家之力予以支持。一方面,香港大願景是「一國」之下的港人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日趨緊密,一體化不斷拓展,依賴日深。堅持依靠國家支持,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與內地協調的需要,是確保香港大願景與中國夢有機連接的需要,是借助國家之力確保香港大願景最終實現的需要。為此,有必要將推進香港大願景工程作為行政長官向中央負責的重要內容,要求行政長官向中央述職需匯報香港大願景工程的進展情況,中央也應該提出指導性要求。

行政長官向中央報告特區整體和長遠發展方向、重要部署和進展,接受和落實中央的相關指導和要求,是行政長官履行基本法有關對中央負責規定的應有責任,也是行政長官向中央述職實質化、規範化的必然要求。

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央對全面落實「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負有憲制責任。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和「一國兩制」的全面落實提出方向性的指導和要求,是中央對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的應有之義。

中央加強對構築香港大願景的指導和支持,不僅能夠避免各任特首「自行其是」,避免出現香港大願景的規劃實施缺乏連續性的問題,而且是運用國家之力,確保香港大願景最終實現的重要保證。

我們堅信,只要香港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重視謀劃未來、構築大願景、融入中國夢,率領廣大港人腳踏實地、奮力拚搏、努力開創香港「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香港的經濟社會民生一定會得到大幅改善,香港的幸福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