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梁振英:大灣區一體化 港科技實產化

2017-07-30
■梁振英(左五)、陳冬(左四)等昨日主持論壇開幕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殷翔   攝■梁振英(左五)、陳冬(左四)等昨日主持論壇開幕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殷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兩地「三大動脈」港珠澳大橋、高鐵、香園圍/蓮塘口岸預計明年開通,成為促進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強有力推力,為兩岸四地青年創造海闊天空發展機遇。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昨日在一論壇上指出,香港在某些領域的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在欠缺工業而難以產業化,產生經濟效益。大灣區一體化後,香港的科技可以在深圳實產化,可以在周邊城市量產化。形成「香港0到1,深圳1到100,大灣區100到1百萬甚至更多」的「三贏」合作模式。他勉勵港青勇敢放飛,乘大灣區東風,在祖國廣闊天地創造自己的事業和成功人生。

由新成立的「兩岸匯智基金會」和踏入19周年的「龍願兩岸青年交流計劃」聯合主辦的「2017兩岸及港澳青年發展論壇」,昨日在香港舉行,逾200名兩岸四地青年學生參加。論壇的主禮嘉賓包括梁振英,中聯辦副主任陳冬和台灣事務部部長唐怡源,兩岸匯智基金會名譽顧問顧明均,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新世界執行董事紀文鳳,龍願兩岸交流中心主席陳嘉敏,兩岸匯智基金會召集人梁雄光和新青年論壇召集人鄧讕@(見圖)等。

憶40年前回深需耗時一天

梁振英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約40年前,自己是剛從英國留學回來的23歲青年測量師。那時回深圳公幹,過關加抵達目的地,幾乎要耗時一天。那時每天只有約40名港人回內地,每個人都要經過邊檢詳細查問,填寫「回鄉介紹書」。邊檢警員不明白「測量師」是什麼工作,在介紹書上職業一欄填上「工人」。

他續說,深圳當年是個幾乎沒有公路、居民約兩萬人的漁村,過完關後出資0.15元人民幣,坐自行車後座由人載至目的地。

短短40年後,現在每天幾十萬人往返兩地,過關僅需幾分鐘,深圳亦成為人口兩千萬、以高科技產業為核心、內地人均GDP最高的大都市。可見若能把握時代發展機遇,經濟發展的速度會超乎想像。

梁振英指出,大灣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正是一個對包括港澳在內11座城市而言的重大機遇。11城以珠江為界,可以大致分為江東區和江西區。

他說,香港是江東區出海口,對上是深圳、東莞、惠州、廣州。江西區出海口是澳門,對上是珠海、中山、江門、佛山、肇慶。上世紀80年代起,江東區由於與香港陸路交通便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領先於江西區。同時,江東區土地、人力和資源也趨飽和,發展成本高漲。

「四流」「四要素」促經濟發展

他續說,港珠澳大橋、高鐵、香園圍/蓮塘口岸「三大動脈」的開通,將香港進一步納入大灣區高速交通網絡。加上內地正修建的三條跨江大橋,又將改變了大灣區東西區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他並認為經濟發展取決於「四流」、「四要素」: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土地、人力、資源和資金。三動脈、三江橋極大促進大灣區「四流」便利,令「四要素」得以互補共享,對經濟發展的推力可以預期。

港科技深實產化形成「三贏」

梁振英認為,香港在某些領域的科研水平居世界前列,由於欠缺工業而難以產業化,產生經濟效益。大灣區一體化後,香港的科技可以在深圳實產化,並可以在周邊城市量產化。形成「香港0到1,深圳1到100,大灣區100到1百萬甚至更多」的「三贏」合作模式。

他並勉勵青年勇闖大灣區,創造自己的事業。自己年輕時只能局限在香港,年輕人缺乏發展機會。現在大灣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式人才都能找到發揮空間。

梁振英強調 ,年輕人無需再被迫局促在狹小香港,從事與專長無關的行業,現在創業選擇比以前廣闊得多。兩地政府也將提供政策便利,為人員流動拓展空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