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財經述評】港上市改革須尋求發展與防風險平衡

2017-11-03

蘇 傑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

作為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首次集資市場一直佔據重要位置。從2006年至2016年期間,香港IPO集資金額在全球的排名絕大部份時間名列前茅(僅2007、2008年列第8和第5位)。近年全球首次集資活動普遍放緩、上市公司質素參差、新股股價「潛水」較多,強化上市監管的呼聲此起彼伏,如何尋求市場發展與投資者保護之間的平衡,特別是適應全球與內地創新企業發展需求,成為香港上市制度改革面臨的重要挑戰。

全球強化金融監管成趨勢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經濟體對強化金融監管達成共識。在國際大型銀行普遍加強合規管理的同時,金融部門強化對上市決策及管治架構的規範和介入成為全球潮流。目前英國、美國、澳洲分別透過金融服務監管局、證券交易委員會、證監會交易所政策及標準化委員會對新股上市實行較為嚴格的監管,僅有香港與新加坡等少數經濟體主要由交易所負責審核上市決策。順應全球強化監管趨勢,監管部門更早更直接介入上市決策及管治,成為上市活動規範化發展的一個選項。

關注現行監管執法是否足夠

近年市場的主要問題包括:部分企業頻繁受做空干擾,今年上半年,輝山乳業、中國宏橋、豐盛科技、瑞聲科技、科通芯城、中國家居等遭遇不同機構做空;妖股不時浮現。2014年創業板19家上市公司中79%比例的公司上市兩周內股價上漲1 倍,去年4月聯旺(8217)上市三日股價連漲43倍;新股股價「潛水」。今年創業板新股有半數以上上市後即破發;「啤殼」公司湧現,即公司大股東在禁售期過後,便宣佈股權易手,導致股價大幅波動等。

香港證監會提出「前置式」監管理念:一方面,今年二季度審閱86宗新上市申請,較上季51宗大增68.6%,創2003年與港交所簽署上市諒解備忘錄以來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先後緊急叫停尚捷集團、心心巴迪貝伊、浩柏國際、合寶豐年等創業板新股上市程序。同時,港交所今年6月就招股公司是否適合上市發出指引信,承諾進行更嚴謹審慎的審核,要求申請人、保薦人提交更為詳盡的申報材料。

大型集資來自創科及互聯網企業

2012年阿里巴巴尋求來港上市,但其「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與香港上市規則相悖,阿里最終赴美上市;今年3月滬深港建立跨境聯合監管機制、落實跨境數據交換與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後,香港擬在滬深港通層面推出「一戶一碼」投資者身份識別制度。

港股今年前3季IPO集資金額在全球排名第五,背後原因一是內地大型優質資源多已在港上市、海外企業來港上市步伐趨緩;二是全球現今及未來集資額較大的上市個案大多來自創新科技及互聯網企業,美國、倫敦和內地市場均具備吸引該類企業上市的制度優勢。

最新《施政報告》將創新科技列為發展多元經濟的重點內容,內地十九大報告也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在此背景之下,未來香港是維持現有上市決策及規則框架不變,還是積極配合全球與內地科技發展、改革優化制度規範,並謀劃監管對策,答案不言而喻。(二之二)■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