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港生飲水思源追溯歷史

2017-11-14
■飲水思源歷史追溯團在東莞「東江供水紀念廣場」舉行啟動儀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飲水思源歷史追溯團在東莞「東江供水紀念廣場」舉行啟動儀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柴婧 攝

赴東江參觀供水設施 了解兩地手足情深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多謝中央和同胞對香港的幫助支持,令當年的香港解決了旱災問題,也令今日香港能蓬勃發展......兩地關係互相扣緊,血濃於水,無法分離。」參加今年「香港青少年『東江之水越山來』歷史追溯團2017」的學生有感而發。為期兩天赴東莞、河源的緊密行程,令約400名香港青少年眼見了與香港歷史和發展緊密相連的東江水,亦了解到內地對港手足情深的動人歷史,令他們更加懂得飲水思源。

在中聯辦支持下,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在本月11日、12日主辦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 飲水思源 香港青少年『東江之水越山來』歷史追溯團2017」,吸引41所大學、中學、小學約400名師生參與,前往東莞、河源參觀多項東江供水相關設施。

中聯辦青年工作部副部長楊成偉、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振宇、國家旅遊局亞洲旅遊交流中心副主任崔素香、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霍震宇擔任主禮嘉賓,前中聯辦教科部副部長莫錦強、原廣東省政協華僑港澳台胞聯絡辦主任曾肇林作為嘉賓與主辦單位成員等出席啟動儀式。

香港水荒 內地救援

飲水思源,港人猶記:1963年,香港陷入嚴重水荒,4天供水一次,每次僅4小時,市民苦不堪言,牽動內地同胞的心。為解香港燃眉之急,又考慮到長遠發展,國家動用百萬勞工,僅花一年時間,便將東江水引入香港,解決了香港的用水問題,香港亦因獲得了穩定而充沛的水源,經濟才得以蓬勃發展。

老一輩港人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亦深知國家與香港之間血濃於水,但年輕一代卻將這段充滿手足情的歷史逐漸淡忘。

歷史追溯團團長、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姜玉堆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一年一度的「飲水思源」活動已經舉辦到第三年,讓大批港生有意識地了解自己喝的水從哪裡來、追溯這段歷史,有深刻意義,他對同學們具備這樣的認識「點讚」。

他強調,「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幾十年來,亦是靠這個傳統才令國家蓬勃發展。他希望同學們通過活動,培養感恩情操,愛國家、愛家庭,相信活動對培養價值觀、世界觀有很大幫助。

活動期間,追溯團先後走訪東江供水紀念廣場、東江供水系統展覽館、塘夏提位抽水站、新豐江水庫及發電站、新豐江水庫建設工程展覽館、客家公園、萬綠湖國家5A級風景區等地,並觀看「東江之水越山來」紀錄片等,了解東江水供港始末。

血濃於水 無法分離

不少同學在參觀之後都表示,更加了解到國家對香港的巨大支持。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二年級學生黃嘉琪第一次見到水壩,「真的很震撼」,她將眼見聯繫到日常生活,「從小到大,打開水龍頭便很自然有水,原來這些水來自東江,從源頭經過很多複雜程序才來到香港。」

她感慨:「這次知道了內地同胞為香港付出很多,血濃於水。兩地關係互相扣緊,好像是水與水之間無法分割,大家是一個整體,無法分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