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輝
文具似乎已然日漸消失了,真是教人良堪浩嘆,那就聯想到占士.華德(James Ward)所著一本有趣的書--《誰把橡皮擦戴在鉛筆的頭上》,此為中譯,書名原為《文具的百年演化史》(Adventures in Stationery),作者乃倫敦「文具俱樂部」(Stationery Club)創辦人,他有此說法:「文具在人類文明史中具有重量級角色」,「如果沒有文具,人類便無法寫字、繪圖、傳達訊息,那就無從完整保留歷史」了,其實世人桌上的文具如鉛筆、膠水、便利貼、萬字夾(又稱迴形針、紙夾)等等,就在世上存活接近一千年。
世人或許俱有此感嘆:書寫正在消亡,在鍵盤與屏幕打字已為現今書寫形式,那實拜普及的晶片所賜,連簽名亦日漸生疏了,全球的孩子從出生起,就在手機與平板電腦上點擊觸碰,書寫也就可能永久失傳了;事實上,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幼兒教育機構,從幼兒園起,打字課已然取代寫字課,書寫教育其實並非主流。
有一些專家遂指出,寫字課可能尚有一些間接的益處,美國教育雜誌編輯朗安妮.特魯貝克(Anne Trubek)就認為寫字訓練可強化自動化的技能,她著有《書寫的歷史及其未知未來》(The History and Uncertain Future of Handwriting),此書指出當世人熟悉某類工作後,就可不假思索而執行任務,繼而猶可思考其他事情。
特魯貝克將書寫比喻為駕駛:「當駕車一段時間後,就不會有意識去想現在踩油門或轉一點方向盤」,而那就是讓孩子在學習寫字之時所實現的目標,因此大腦猶有餘力去思考更為重要的課題:駛車前往哪裡?沿途樹木有何用處?從而思考,在書寫之時,文字有何意義要表達?
特魯貝克就書寫課題發表大量文章,亦曾出版若干書籍,她不相信在長時間內書寫將要消亡,但相信學生學習鍵盤打字比學習手寫更快:學生在更早的年紀,就學會不看而打字,打字速度亦比手寫更快,從而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選詞造句;在一篇去年發表的文章中,她提出由於鍵盤打字帶來自動化,與此同時,書寫課程在今天教育中時間比重下降,書寫表達能力可能會更強;對此一觀點意見兩極化,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持。
她提到批評者就書寫的衰落最常提出的兩大意見:如果不保護手寫,會帶來「歷史的損失」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不再」;她認為如今平常人已無法讀懂95%的手寫文稿了--所以才會有筆跡學家,她有此解釋,筆跡學就是專門研究古代手寫字體的科學。
而對親切感不再的質疑,她倒認為,以手寫文字諸如感謝卡以表達溫情:「那其實表示人們為此而花時間,交流方式的意義,源於人們所投入的精力,那就有很多其他方式以表示關愛,及為此投入的精力,比方說,如果所書寫的文字並不好讀,就可送給發信人一份小禮物,從而讓人們感到窩心。」
諸如此類,目的在於鼓勵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