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遊蹤:走進白衣寺

2018-01-13

■ 繆毓琛

石歧聯誼會一行15人 ,拜訪完區政府,來到已經落成,將於月底開光的白衣寺。

穿過山門,便是偌大的中庭,大雄寶殿位於正前方,兩側分別是鐘鼓樓,五百羅漢殿,以及金佛殿和觀音殿。繞過大雄寶殿背後,登山石板階梯,便是有近四百年歷史的白衣寺古蹟。

趁茧蔽灟怉伔伓捇n按年付租供奉佛像和觀音之際,我把兩進三間的庵堂裡外走個透。這裡便是小時候我們僅知的地理方位--天門和庵前正街所在。1965年起,裡裡外外被石歧陶瓷廠租用和佔據,變為廠房、倉庫、食堂和宿舍,所有僧人尼姑被掃地出門,還俗老去,我們無法踏足這方風水寶地。目睹陳列的相片資料,顯示出斷垣殘壁,比對如今修復完整的庵堂。細看刻滿歲月痕跡的花崗石門框、方柱,還有一尊灑水觀音立像還深深印虓酗貒疙鞢A其他建築皆修復如舊。原址重修當然比眾多易地重建的假古蹟顯得真實寶貴,值得讚賞。

我滿懷茬多疑問,諸如為何叫天門,為什麼要由白衣庵改為白衣寺等等。終於尋找到許多頗有趣的資料,以供各位分享。當此地還是歧海分流的宋代,一位風水大師登上此山丘,赫見藍天、碧海、青山、綠水,山下灘塘長滿紅蓮白蓮,與東面的蓮峰山相隔一灣三百丈的大峽谷,宛如一道天門,便斷言此地日後必然出現一位天子。果然七百年後,這裡便誕生了孫帝象--中山先生。既然是出天子的寶地,後人在明末崇禎年間,建起了一座供奉白衣觀世音的白衣寺。

近四百年間的興衰浮沉,曾有過多位和尚住持,之後由尼姑住持,那時候也便改稱為白衣庵了。當今的重修,恢復並大大擴充了開初的白衣寺。不日將開光大典,這確實是石歧區乃至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盛舉。在世風下滑,道德淪喪的時代,建一座禪修拜佛的寺廟,讓人們向善反思,樂善好施,不分窮富貴賤,重建社會公德道義,確實具有深遠意義。

新寺廟的建築是千年大計,所有工藝精雕細琢,所有木料都用柚木和波羅格,確保難以變形破裂。屋頂斗拱設計美妙,伸出一根根飛簷,從側面看,像是一排展翅飛翔大雁的翅膀,蔚為奇觀。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佛像和彌勒佛像,足有十幾米高,幾乎到殿頂。

我問陪伴參觀的高僧是什麼材料做成的,他竟回答不出來,於是把問題上交給住持--中山佛教協會弘如會長。

弘如會長向我娓娓道來:「這是用脫胎法,先做好一個胎模,然後鋪上一層麻布,再掃上生漆,待晾乾之後又鋪,又掃,又晾乾,如此反覆多次,最後一層貼上金箔,於是便大功告成。用銅製作不行,日久表面氧化,金箔便隨之剝落了。」由此,我又增加了一個冷知識,學問從求知而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