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家國情懷照汗青──深切悼念陳瑞球先生

2018-04-13

張雲楓 「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創會會長

一位可敬可親的長者老成凋謝,球伯(大家對陳瑞球先生的暱稱)離開我們了!雖說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坦蕩者毋須過分介懷,但歷年與他相交所形成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忘不了,我深深懷念和敬重這位老人家。

我對球伯最為敬重,也可以說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深沉熱切的家國情懷和踏實耕耘的作風。他不顯山、不露水,長期和持續地為社會、為家鄉、為國家作出許多實實在在的貢獻。不說他的捐資興學、慈善公益、協調勞資以及獲頒大紫荊勳章等等功績,單以荔枝團為例,便可以看出他的襟懷和品格。球伯從1991年起就和乾女兒梁國貞合作舉辦到內地兩日一夜的啖荔枝旅遊團,而且從不間斷,一幹就是15年,直至2015年因年老才停了下來。

球伯舉辦的荔枝團同市面旅行社搞的迥然不同:一是不收團費,所有食宿費用和人工開支,球伯出錢出力全部包起;二是規模宏大,起初兩三屆是一百幾十人,到三屆之後已增至二三百人,最後一屆更多達400人;三是參與者階層廣,代表性強,有政、官、工、商、文、教等各界人士,其中不乏高官名流,專家學者,也有不少是從未到過內地者;四是內容豐富,除了到球伯創建的實驗農場採摘和品嚐荔枝之外,還到廣州和周邊城鄉參觀遊覽,了解珠三角發展新貌,當晚在酒店除歡宴外,還有書畫雅集、卡拉OK、雀局等多樣活動。這活動不只給大家帶來歡樂,增進了團友之間的情誼,更使那些從未到過內地的團友開了眼界。不少人目睹內地的發展新貌後由衷讚嘆,一位廿年來未回過廣州的大醫生,日間看了市容後意猶未盡,晚上又包了一輛的士兜風,要盡覽省城夜色。

球伯舉辦的荔枝團規模大,層次高,影響深遠,應是社會矚目的大活動,但本港媒體很少報道。什麼原因呢?原因是球伯不喜歡張揚,協助球伯的梁國貞也秉承此點,活動不邀請記者參加,自己也不對外宣傳,盡量低調。除了荔枝團之外,還有一項類似的活動也是如此低調。此項活動名為「傑青匯中華」,那是梁國貞主辦,球伯傾力支持的項目。內容是與香港和海外的大學合作,每年選拔一批有意尋根問祖的大學生到中國參觀訪問。此項活動亦已經辦了多年,並且卓有成效,但同荔枝團一樣,都是默默進行,甚少宣傳。球伯這種多做少講,甚至只做不講的踏實作風,以及「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令人倍加敬佩。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得的是一直做好事和一輩子做好事,球伯做到了。是什麼動力使他能做到的呢?或許我們從他的愛好中找出源頭。球伯有許多高雅的愛好,例如講故事,捉象棋,吟詩作對等等。1997年,他夫婦聯同梁國貞邀約前漁農處處長李熙瑜、港大生物教授陳隻w和我等到湛江、海南探討如何農業扶貧。其間,彼此曾有作詩吟和。球伯特地向我們推介國家元老董必武的「囍芊v一詩,詩曰:「竹葉青青不肯黃,枝條楚楚耐嚴霜。昭甦萬物春風裡,更有筍尖出土忙。」,不就是他出於愛國愛港愛家鄉之心,要為家國多作貢獻的表白嗎?我有感於他的高尚抱負和推介董詩,故不揣淺陋,回應了一首不合規格的七絕贈他。詩云:「囍豸@詩露心扉,春風送暖吹微微。孟嘗好客圈子窄,球伯博愛雅如暉。」此詩當時只是在信箋上草草寫就,去年才重寫裱好。一幅已送球伯,一幅留在家中。現今球伯駕鶴西去,天人永隔。傷感之餘,謹以此拙詩向球伯在天之靈一表心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