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San Fung 抽象演繹傳統中國意象

2018-05-04
■San認為,持續創作是自我體現的媒介。■San認為,持續創作是自我體現的媒介。

龍與鳳、門神、石獅子......這些中國傳統意象中的吉祥物,在本地年輕藝術家San Fung的筆下,蛻變成以幾何圖案及粗線組成的抽象角色。即日起至今年年中,San於康蘭居三樓藝術廊舉行首個香港展覽──Di - San Solo Exhibition,邀請觀眾以嶄新角度審視傳統。

展覽名稱中的「Di」來自同名希臘字根di,意指「二」或「成雙」。這次展覽是San以個人品牌OnePerSan的名義的第二個個人展覽,所以取名為「Di」,而他的首次展覽名為「Mono」,意即「一」,「也因為今次在香港展出,所以會以成雙的及香港人熟悉的事物為題材,如龍鳳,石獅等。因為這次展出的都是成雙的主題,所以都是兩張一組的『對畫』,設計時有考慮兩張圖並排展示時的對稱,顏色的配置等,希望做到一致性但又有一些細節上的不同。」

拼圖解謎般的創作過程

San曾擔任插畫師,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會配合插畫常用的技巧,以創作精準的幾何圖案。他表示,希望用自己的手法重新表達傳統,重塑觀眾熟悉的事物,這個幾何圖形的組合和分佈的過程對他來說像在拼圖解謎,另一方面,欣賞作品的過程對觀眾來說也像在解謎,猜想圖中所繪的是什麼。此外,展覽中亦將展出San的手稿,讓觀眾進一步了解他的創作過程。

San生於香港,修讀電子工程系出身,畢業後憑藉對藝術的熱情,先後擔任插畫師和藝術家。他的作品帶有時尚風格,以大膽用色和幾何圖案與粗線為主。他認為,自己曾修讀的電子工程對創作難說有直接技巧上的影響,「如果一定要連上關係,影響創作的應該是,偏好程序、數字和準確的理科性格。」他的創作遊走於不同媒介, 包括紙上塗鴉(doodling)、插畫、版畫、雕塑和玩具設計,這個過程對他來說既有趣,也學到了相關的知識,「而最大的感受是從中了解到哪一種媒介才是自己喜愛的,再繼續深入研究與演變,就像現在呈現的創作手法,雖然主要是平面作品,但也會顧及立體化和印刷時的處理,甚至是包裝和運輸上的一些考慮也會包含在內。」

嘗試現有風格融合立體創作

San於2012年創立個人品牌OnePerSan,與英文One Person諧音,正式開始獨立創作。談起創業初衷,他說:「當初本想藉此名義,進行在工作以外的其他創作,開始是業餘性質,所以是比較隨性的創作,沒有太多設限。而現在則變成全職的品牌來處理,要考量風格和主題,也要尋找藝術性與商業性之間的平衡,這些對我來說也有一定難度,其次是表達和溝通的技巧,只能靠經驗慢慢累積。」

San認為,持續創作是自我體現的媒介。他的作品曾於亞洲各地展出,包括 《Mono》 個人展覽(2017,東京、大阪) ; 《Discovery of PLAY Exhibition》(2017,首爾); 《The Very First Maxim》個人展覽(2016 ,台北)以及《Art Toy Culture》(2014 -2016,首爾)。如非特定的活動或展覽,創作題材也沒有設限時,他便會從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或一個動作,或一個畫面,或是一種顏色的配置中尋找可能的靈感,再將這種想法用自己的手法表現出來。現時的他每天仍會不斷尋找靈感創作,正在洽商下一次展覽的同時,也在嘗試將現有風格融合到立體的創作之上。■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