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8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最近有一位老師說他將要負責推廣學校的閱讀風氣,要想些辦法。我說有很多學生都喜歡閱讀,但就是不喜歡做閱讀報告。那位老師回答,那可不行,不做閱讀報告,老師怎知道學生有沒有看書?
要留證據供查核
現在文憑試中文科的分數,有一些百分比是來自校本評核的,而其中有一項就是閱讀活動記錄。學校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定期閱讀,然後把所閱讀書本的資料及讀後感記錄在特定的工作紙或手冊上。
評分則按閱讀數量、閱讀種類的廣泛度及通過閱讀感想呈現出的閱讀深度來衡量。因為涉及公開考試,老師、學生都較緊張。要保留證據給考評局隨時來查核,記錄冊或工作紙是不可少的。
閱讀本應是一件快樂的事。閱讀一本好書,就像看一齣精彩感人的電影、到一處迷人的地方旅行或學會了游泳、打球那樣令人興奮。不過如果看完電影後被要求寫影評、旅行完要寫感想、每次打完球或游泳後要賽後檢討。那麼這些原本快樂的事便會變成苦差了。
快樂變功利思考
快樂的事如果涉及分數的功利計算,那種快樂也只會轉化成功利的思考。在閱讀記錄冊上多抄幾個書名,不同類別也多寫幾種,閱讀感想其實也不難作的,隨便看看書中幾頁,然後隨意發揮,老師也很難察覺。天下的書那麼多,老師哪有這麼神通廣大,知曉學生所看過的?老師只能按記錄冊上的「客觀資料」評分。但這又是否能真正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呢?
在學校推廣閱讀風氣,往往要考慮到「交差」的環節,因而能提供「客觀證據」的閱讀報告或閱讀記錄,便被放在計劃中重要的位置。但也正因這種做法,卻窒礙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這真是弔詭。
也可以想些其他辦法。例如可否做口頭匯報?安排學生定期閱讀,然後抽出一兩節課的時間給學生分享閱讀感想。這種做法效果不錯。如果學生沒有認真看完一本書,真的很難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心得。而認真閱讀的學生則願意投入分享。
如果老師有恰當的引導,學生甚至能得到更深入的思考。而且,口頭報告可以較隨意,也可以與其他同學互相協作,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也有即時的互動,沒有書面報告那樣嚴肅沉悶及孤獨。
但是,課堂時間寶貴。課堂上要做的東西不少,堂上閱讀分享的次數就不能多。又回到「交差」那個問題上。如果上級或考評局要「客觀證據」來確定學生是否有看書,那也只能觀課或把口頭閱讀分享的活動用錄影機拍下來以備查驗,這又是多一番工序。
閱讀為滿足需求
回想自己為什麼喜歡閱讀?很大程度是追求一種滿足感。可能是好書給人的享受,可能是想知道些什麼,又或者想解決些問題。閱讀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拿起書本。那麼,要推廣學校的閱讀風氣,或者不是要求學生交閱讀報告等「客觀證據」來確定學生有沒有看書,而是應該創設一些令學生能從閱讀中得到滿足的活動。
推廣閱讀風氣不容易,還需要有新思維。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