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炎熱的天氣稱為暑天。
《說文》說:「暑,熱也。」段玉裁註:「暑與熱渾言則一,析言則二:暑之義主謂濕,熱之義主謂燥。」盛暑、隆暑、酷暑都是說天氣很熱。如果說到溽暑,那就不僅極為炎熱,而且十分潮濕,這個詞源出於《禮記.月令》所說的「土潤溽暑」,溽是潮濕的意思。
盛夏、炎夏都指很熱的夏天。
火傘指夏天太陽
夏天之所以炎熱,主要是由於強烈日光的照射,烈日、驕陽、亢陽這些詞兒,指的就是夏天的太陽。韓愈《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詩中有「赫赫炎官張火傘」之句,火傘也指夏天的太陽。
流金鑠石也作鑠石流金,形容天氣之熱,能把金屬熔為液體,把石頭熔為岩漿,語出《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
三伏天最為炎熱
夏季最熱的時期稱為伏天。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總稱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一般為20天,少數年份為10天。從入伏到出伏,約相當於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下旬。
夏天多南風,相傳是虞舜所作的詩中有「南風之熏兮」之句,因稱南風為熏風。白居易《首夏南池獨酌》詩有云:「熏風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梅子黃熟降梅雨
初夏在江淮流域常有較長時期的連續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稱為梅雨或黃梅雨;又因此時溫度高,濕度大,衣物容易發霉,也稱霉雨。常年公曆6月中旬入梅(梅雨開始),7月上旬出梅(梅雨結束),連續約20天。
中暑也稱中熱,是夏季多發的一種急性病,症狀常為突然暈倒,嚴重時昏迷不醒,四肢抽搐,由長時間受烈日照射或室內溫度過高所引起。疰夏也發生於夏季,症狀常為微熱食少,身倦肢軟,由皮膚排汗不暢所引起。
書籍簡介︰
文言文是不是很難?其實漢語詞彙古今雖有差異,也有繼承。要準確掌握詞義,辨別古今詞義的異同,才能讀懂祖先留下來的著作文章。漢語歷史悠久,文言成語、典故一向生動精練表現力強,大多數在今天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使用時不能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不妨嘗試窮源溯流,把來龍去脈了解清楚。
■資料提供︰商務印書館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