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政府宜引競爭嚴監督 提升港鐵管理水準

2018-06-06

許楨 資深評論員

港鐵如溫室花朵,沒有競爭難以提高鐵路建設、營運的效率。政府須透過引入競爭,開放市場 ,完善對港鐵的監督,加速香港軌道交通拓展,改善港鐵的管理與服務。

近日,港鐵宣佈按機制加價,為緩和社會不滿情緒,在推行短期優惠後,港鐵加價的幅度和影響都有所收窄。然而,近日港鐵沙中線紅磡站擴建月台工程被指出現造假問題,再引起各界的批評與疑慮。甚或有建制派立會議員,認為港鐵須考慮將涉事部分拆卸重建,以根絕問題,重建市民信心。

愚以為,港鐵的問題不在於票價,假如說票價水平有問題,大概是票價太低,但隱藏代價一點也不低。自年初至今,包括九巴在內不同公共運輸企業的員工,主要是司機,都反映工資低、工時長。箇中原因,正是相比起發展水平相若的歐亞大城市,如東京、巴黎、倫敦,香港軌道交通的收費長期偏低。

「一鐵獨大」表現欠理想

這導致巴士公司很難單純靠客運服務盈利,須開拓廣告市場或提供其他附帶服務。因此,每一次巴士路線重組,都引發企業與不同持份者極其艱辛的角力。與之相對,政府有諸多法例、政策和措施,為港鐵護航。港鐵在開發線路、調整票價方面,都享有法定優勢。

然而,這種優勢是靠政府巨額土地補貼而來。因此,港鐵表面上的票價比其他發達城市低,但其實透過政府行為的公帑投入,一點也不低。比起港英時代或回歸初期,近10年來的進步,並非全部歸功於港鐵。政府直接出資興建鐵路,建成後的鐵路所有權歸政府,港鐵只有服務經營權。理論上,從會計到營運角度,這種經營模式比政府提供土地補貼更合理,更便於核算成本效益。

問題是,上述模式套用到高鐵、沙中線上,無論成本、時間控制方面,港鐵的表現都未如理想。尤其在超支問題上,港鐵受權興建的高鐵與沙中線,似乎比舊模式下營建的路線要嚴重得多。歸根究底,是香港「一鐵獨大」所致。從歐美到日本,有各式各樣的鐵路發展及營運模式,公私參與深度和比例也各有不同。然而,很少城市會如香港一般,只有一個半公營的鐵路企業,包攬所有投資、設計、興建、管理、營運的工作。

東京、大阪地鐵縱橫交錯,密度、廣度遠非香港可比,卻由不同的公私營機構建造、營辦。鐵路企業與企業之間、線路與線路之間,有明顯的競爭和互相替補作用。如此的鐵路政策與規劃,才符合公眾利益,而非保障某一家企業的利益。為配合香港城市拓展,我們要有更綿密、相互平行交叉的鐵路網,相關建設不一定能鞏固港鐵的盈利,卻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和發展空間。

須改變「自己查自己」

目前的港鐵就如溫室花朵,沒有競爭,就沒法提高鐵路興建時的效率、營運時的效益。政府須籌謀如何提升香港軌道交通體系的競爭,引入海外、內地企業是方法之一,引導本地資金、財團作相關投資也是方法之一。在本港鐵路市場更開放、更具競爭性之前,在運房局下的路政署,應該思考如何調撥人手與資源,完善對港鐵的監督。為加速香港軌道交通拓展,成立新的鐵路署亦為思路之一。

現時政府的決策及行政機關,如運房局、路政署等,仍然以路面交通為本業,並未因為軌道交通,尤其是地鐵的戰略地位提升,而作長遠規劃安排。由此,才會造成一旦出事,只能要求港鐵「自己查自己」的怪事。政治與行政之不同、政治家與行政人員之不同,在於前者要連結社會與政府,公權力的使用要適時調整,若既定機制無法應對變局,問題自必叢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