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本港旱災及供水問題

2018-06-02

■ 葉 輝

話說在19世紀中葉,本港供水僅靠來自山坡上的溪流、山澗及地下水源,大多數居民從井和溪澗取水,原居民甚或用竹枝築建渡槽,將山上溪水引至家園及耕地,當時歐洲人則常在住所附近開掘私家水井取水;及至1851年,港府遂撥經費以興建水井,為公眾免費提供用水;就在1860年以前,港府亦在主要河流上游地區為公眾興建小型池塘儲水。

就在1841年至1861年間,本港人口從7,000人增至12萬人,當時大部分人都聚居在港島西北部,用水需求甚殷;為配合人口迅速增長,港府急於開發水資源;1859年港府推出一項獎金達1,000元的獎勵計劃,徵求可行的供水建議;得獎者即為英國皇家工程署的工程監督羅寧(S. B. Rawling),他建議在薄扶林山谷興建水塘;此一工程於1860年動工,1863年年底落成,港島始得以正常供水。

由於薄扶林水塘容量僅為200萬加侖,故此水塘隨即需要擴建;及至1877年水塘擴建工程完成之後,容量增至6,800萬加侖,集水區範圍覆蓋416英畝,薄扶林水塘至今仍對本港供水事業有所貢獻;薄扶林水塘難以應付香港人口日益增長的需要,港府茪漇堻y大潭水塘,在亞賓尼谷(即現時上紅棉路一帶)建濾水池,當建成後每天可濾水570萬加侖,大潭水塘規模極龐大,耗資125萬元,造價較之薄扶林水塘項目高出兩倍多;大潭水塘儲存量達2.5億加侖,較之薄扶林水塘多出近四倍。

港府於19世紀80年代仍設法解決衛生問題,因而委託英國的工程師查維克(Osbert Chadwick)為本港衛生條件研究,他在1882年就本港衛生狀況發表報告,對1880年之前的供水狀況提出尖銳批評,從而指出衛生條件差劣及供水不足為港人短壽的主因;他提出不少改善食水供應建議,可惜不獲全部付諸實踐;及至1890年,他再度獲邀調查本港人口的整體健康狀況,發現問題惡化,其中,他對水荒及飲用水被污染尤為關注。

就在1890年報告發表後不久,本港爆發瘟疫,查維克擔心的問題終於發生,在1894年及1896年間,瘟疫奪去數以千計的港人生命;查維克的改善供水建議遂獲得重視,他於1902年提交另一報告,建議在行政上作出改革;從1928年10月至同年年底,本港僅錄得32毫米的降雨量;1929年的一至四月本港亦僅錄得90毫米的降雨量,從而打破歷史紀錄;及至1929年雨季來臨,水塘存量仍未能得以改善,除港島大潭篤水塘外,其他水塘均告乾涸。

港府遂於1929年4月實施配給式供水措施,每人只准以兩個4加侖(18公升)水桶從公眾街喉取水;並無硬性規定每人每天只可排隊取水一次,可是由於輪候時間漫長,每人實際上在半天內亦只有一次機會可將兩個水桶載滿;在此期間在人口密集地區修葺儲水池和設立新水缸,為市民提供食水,更從倫敦訂購四個鋼製的大水缸,總容量達30,000加侖;復利用運水船從荔枝角運送食水至西區海濱,再將食水抽進位於港口附近的水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