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擁抱學術 潛精研思大學之道 李鳳亮:人才培養應以人文為基石

2018-07-13
■李鳳亮認為當前的大學需要重提師道。■李鳳亮認為當前的大學需要重提師道。

在中國的大學管理層面中,1971年出生、一直從事文學、文化研究的李鳳亮當屬年輕之輩。從2008年開始擔任深圳大學副校長,到如今擔任作為中國高校改革試驗場的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他始終堅信大學的人才培養之道應當以人文為基石,如此才能建構合乎時代需要的科學家。而這一切都和一個學者如何認識文學、文化以及大學之道,有深厚聯繫。■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現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的李鳳亮,同時兼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暨南大學)副主任。不過在他看來,服務在大學的使命乃是為打造屬於新時代的文化而盡綿薄之力。

蒙學來自於習字

讀書改變命運,李鳳亮對此堅信不疑。他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坦言,作為一個出身於蘇北農村的孩子,學習和閱讀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我迄今為止都非常感謝我的哥哥,是他在不斷教導年幼的我認字。」他表示,兄長讓自己對文字、文化有了非常質樸的接觸,為今後與文字、文化、文學打交道奠定了基礎。

初中畢業的李鳳亮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當地的中等師範學校,用他的話講,算是開啟了「成為城市人」的第一步。「那是一個早熟和直面人生挑戰的階段。」李鳳亮介紹說,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師生現象」(中等師範學校學生)及其背後的群體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他認為,一個不到十六歲的人,成為「中師生」之後,要考慮如何成為一名合格老師、要鍛煉如何進行包括演講技能在內的口頭表達等,透過這一切鍛煉自己的能力。後來,李鳳亮被保送進入江蘇師範大學亦源自自身對「老師」這一職業的深刻理解與崇敬。

文字與文化的影響始終是持續的,也是與時俱進的。大學時代及留校任教之後的李鳳亮,醉心在西方小說理論和捷克作家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研究中。從2001年開始,對國族文化與思想的重視漸漸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李鳳亮開始關注和探討海外華人詩學的批評和理論。這一轉變也使得他對華人文化和歷史的價值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時,在中國改革時代的激盪下,李鳳亮也覺得,任何研究都是呼應時代訴求的,因此從2008年至今,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新研究成為了他攻堅克難的新方向;也在那一年,年僅37歲的李鳳亮成為了深圳大學的副校長,引起當時輿論的關注。2011年,他成為了中國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內在機理與戰略路勁研究」首席專家。

「我只是一個教師。」論及作為老師這一職業一分子的感受,李鳳亮告訴記者,自己始終覺得教育最美好、教書育人最美好,應當認真做人、用心做事;與眾多學生接觸的過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了學生的可塑性。此外,就多年來研究文化的心得而言,他認為無論是教育抑或文化產業的研究,都應當關注時代變遷的需要,解決世道人心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與外國處在貿易戰的當下,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倡導回歸中外經典的閱讀

無論在廣州的暨南大學當教授還是後來到深圳大學擔任副校長、到南方科技大學擔任黨委副書記,李鳳亮始終認為閱讀是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閱讀可以帶給人思考,在擔任大學的領導者之後,有時夜間想到事情也會記錄下來。」李鳳亮如是告訴記者。長期對香港書展和深圳讀書月頗有研究的他,對閱讀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看法。

他向記者表示,閱讀是人類最基本、可持續的文化行為,人們可以在閱讀中交換思想。但毫無疑問,在今天推廣閱讀顯得非常難,因為時空背景發生了變化,如今流行的是淺閱讀、快餐閱讀、短閱讀、手機閱讀。故而,李鳳亮倡導面向生命的閱讀。他說,閱讀分為研究型、創新式的專業閱讀,但也包含以家庭為核心的日常閱讀;因此,倡導家庭設立一個固定化的家庭閱讀時間非常重要。而在閱讀題材的選取上,應當遵循新人文主義、新古典主義的方針,去廣泛閱讀中外名著,因為這些經典是濃縮的人生。因此,閱讀經典的選本並且分享、記錄閱讀體會,非常重要。李鳳亮特別指,有些書讀了之後反而令人頹廢,這是值得警惕的。

就閱讀推廣而言,李鳳亮直言深圳和香港做得非常成功。就深圳而言,其已經成為全中國人均購買圖書數量最高的城市,也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閱讀體現的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基礎和民眾人文素養,更加展示其面向未來的文化創新能力。據李鳳亮介紹,閱讀的深入人心展現了深圳的文化繁榮,也在某種程度上鍛造了這座城市創意文化發展的強大實力。

李鳳亮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研究的知名學者,以深圳為例,向記者具體介紹了成功型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他表示,深圳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確實走在了全中國的前列,其完備的市場機制、將資源向價值窪地進行配置的功能非常完善,例如引領全國風氣之先的主題公園模式就首先出現在深圳。此外,深圳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有科技在背後的支撐,在當前的深圳已經極少看到傳統型的文化業態。另一個層面便是金融的支持,在李鳳亮看來,來自深圳、香港的金融支持是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金動力。而包括設計等不同領域的跨界、奠基於中國國情的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都是深圳作為一個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城市的重要元素。李鳳亮特別提及,每一年的深圳文博會實際上已經成為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其參展的企業不僅涉及到文化,還包括科技、投資、旅遊等諸多領域,因此成為推動整個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平台。但他也直言,深圳的文博會仍需要在專業化方面進行持續完善;香港的參與也應當持續增加,特別是在設計、旅遊和文創方面。

要將學生變成有價值之人

2008年,三十多歲的李鳳亮被任命為深圳大學副校長,在彼時被稱為「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十年過去了,無論在深圳大學抑或南方科技大學,李鳳亮始終覺得,在大學從事行政事務並不是當官,而是為學者、學生們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在他看來,服務高等教育,理念是第一位的。

就大學發展而言,他認為大學的核心工作室培養人才,因此需要創知、創新、創業的新思維。李鳳亮告訴記者,深圳大學的一百位傑出校友中,有九十位是企業家,例如培養了包括馬化騰這樣的創新型企業家。如今在南方科技大學這所備受全國矚目的創新型大學中,如何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的一流大學,也是依靠創新的精神。他告訴記者,一所大學中,數量最多的是學生,最寶貴的也是學生,如何讓可塑性極強的學生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李鳳亮自己認為,立足於社會、接地氣非常重要,例如在南方科技大學,一方面所有的學者都是全球選拔的,其中包括了二十四位院士、一百多位「千人計劃」專家;同時,每年也會組織幾十個團隊到全國各地參訪以了解國情。而在招生和人才選拔上,也堅持創新的機制,不再以一次考試來決定人的命運,例如南方科技大學便以「631」的模式選拔學生--即高考成績佔六成比重,大學自主選拔佔三成比重,高中成績佔一成比重。這一切的創新和突破,都是為了人才的培養,也都是踐行新型大學理念的嘗試。

李鳳亮直言,南方科技大學的創立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與香港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在南方科技大學中,來自香港的學者非常之多,有的也服務在大學的領導崗位上。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成立的深港微電子學院,也是相互借鑒、優勢互補的一大成果。南方科技大學本身採取的書院制、學校日常管理體制,具有非常明顯的香港色彩。這種學習,在李鳳亮看來,更是為了在一所理工科大學中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學家。

「教師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職業,我以自己是一個教師為榮。」李鳳亮始終覺得「教師」二字具有非常神聖的色彩。近半年來,中國社會對大學特別是研究生階段的師生關係異化及其新聞多有探討,李鳳亮則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應當立足於教學相長、平等交流,既非老闆與打工者的互動,也不拘泥在傳統的私塾模式中。「一個老師遇到一個好學生不容易,」李鳳亮說,受制學術體制和社會環境,大學特別是理工科中,師生關係容易異化,因此重提師道非常重要。在生活、教學、科研、思想上,李鳳亮認為制定出相應的教師準則非常重要。「大學的行政是一個管理、輔助的科學系統,」李鳳亮相信,為了學生和大學共同福祉和利益,自己未來仍需要多多努力和加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