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 促進大灣區融合

2018-08-01

林龍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名譽會長

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香港應與廣東、澳門加強合作,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的作用,推動香港與珠三角的創科、教學、養老等各方面的互利合作,令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建設事半功倍。

廣東省公安廳日前答覆廣東省政協委員提案時指出,正研究全面開放香港及澳門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內地政策。粵港雙方2017年商定,港珠澳大橋開通前發放11,000個港珠澳大橋口岸粵港商務車配額,開通2個月經評估後,視情況再發放5,500個配額;開通後3年內,每年增加1,320個配額。

香港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使其通車量達到設計水平,是一個必須考慮的課題。

港珠澳大橋原來設計是「雙Y方案」,深圳的汽車亦可以通過大橋到達珠海,但最終結果變成「單Y方案」,大橋的通車數量難免下降。當局預期通車初期,日流量有9,200-14,000架次,其中3,650至3,900架次為往來香港至澳門。到2035年,日流量可達到35,700至49,200架次。這樣的估算,是因為澳門和香港地方細小,難以容納大量內地汽車駛入。

實現「一小時生活圈」

但是,如果11,000個港珠澳大橋口岸粵港商務車配額,開通2個月後再發放5,500個,即商務車車牌的配額為16,500個,將來大橋的通車數量將非常少,因為有不少商務車,投資在珠江西岸的城市並不多,每一個車牌一年的使用量,大概為10次到15次。如此一來,大橋汽車通車數量,每日大概5,000次,將影響大橋的經濟效益。

從大灣區發展需要來說,應該鼓勵港商和港人前往珠海、中山、江門投資和工作。珠海、中山、江門的經濟發展速度,不如珠江口東岸的城市,交通不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既然港珠澳大橋已經投入服務,應該充分調動港珠澳大橋促經濟發展的作用,鼓勵港人利用大橋和珠江西岸連接,實現「一小時生活圈」,加快融入大灣區發展,也讓香港青年人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

全面開放港珠澳大橋,應該採用靈活的觀念。對於車牌的分類,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政策。第一類,是兩地車牌的商務車,這些車輛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大橋進出內地;第二類,是香港和澳門的商務車,車主有業務的需要,從香港到達澳門或者從澳門到達香港;第三類,是經網絡申請的臨時牌照,從香港進入內地的私家車,申請者必須提前8個小時申請,在網上得到批准,須填報車牌號碼、司機駕駛執照號碼、回鄉證和香港身份證號碼,繳付通行費用、汽車保險費用,申請人必須要填報前往的城市及所經過的道路,以及回港日期。內地有關部門可以根據當日車流量,審批香港私家車進入內地的數目,避免內地道路過分擠塞。

與珠江西岸城市展開合作

這樣的安排,方便香港居民到內地消費、旅遊、觀光。來往多了,將會有更多港人前往珠江西岸城市讀書、工作、生活。再發展下去,將有更多香港長者到珠江西岸定居、安老,減輕香港的人口壓力,騰出更多房屋和土地,紓緩香港樓宇價格上升的壓力。

因此,香港參與大灣區規劃,特區政府首先要搞好頂層設計,與廣東不同城市,開展不同合作。特區政府不要把什麼項目都放在深圳,應該考慮怎樣和珠江西岸的城市展開合作。另外一個重要的合作領域,就是和內地的名牌大學舉辦聯合教育中心或者研究中心,以利香港青年人前往深造。將來新興科技的學科,香港青年人未必要到外國留學,可以到大灣區的聯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做研究。香港學生應該定期到珠三角的新興企業實習,增加實踐經驗,畢業後可以迅速找到工作、開展事業。

教育部門推行國民教育,可以推動本港的中小學和珠三角的學校建立姐妹學校關係,經常交流互訪,進行各種校際比賽,增強兩地師生的友誼,提升香港教師和學生對內地的歸屬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