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公共藝術越趨多元化。由一件實體作品,以至一個活動,總有一件發生在你我身旁。然而,「公共藝術」一詞的出現,也僅在約二十年前。而政府和私人機構提倡公共藝術的重要性,也不過是近十年間的事。究竟本地公共藝術發展是處於怎樣的氛圍?公共藝術的社會角色為何?作為藝術推廣辦事處(APO)的總監,劉鳳霞(Lesley)希望公共藝術能滋養和豐富市民的生活,而當代陶瓷藝術家尹麗娟則希望透過公共藝術富豐大眾生活之餘,更重要令公眾對生活有所反思。■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公共藝術」(public art)一詞可追溯至1930年的美國。當時美國正值經濟大蕭條,總統羅斯福為了解決大規模失業問題,遂成立了名為「公共事業振興署」的機構(WPA)。當年該署曾發起聯邦藝術計劃(Federal Art Projects),聘請藝術工作者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提供就業機會。此時,「公共藝術」的概念才正式出現在公眾眼前。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大力發展公共藝術,其後公共藝術的概念在歐洲、日本等地掀起熱潮。
再看香港,數到「公共藝術」一詞真正在香港出現,卻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最初仍未使用『公共藝術』一詞,只是叫『戶外雕塑』。」Lesley早前出席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與港鐵合辦的名為「The Rise of Public Art in Hong Kong 」講座時說。故香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正式出現「公共藝術」一詞。
作品與公眾互動
一般市民對於公共藝術的概念,就可能如以前的「戶外雕塑」概念一樣,仍停留在戶外空間的雕塑,但其實公共藝術的形式多元化,由戶外放置藝術品,到壁畫創作,以至在公共空間進行某個行動,都可視之為公共藝術。而有別於一般的戶外大型雕塑或壁畫創作,本地陶瓷藝術家尹麗娟(Annie)的公共藝術作品甚具實驗意味。
2016年Annie參加了第十一屆韓國光州雙年展,「仍記得當年的主題是探討藝術可以做到咩。」Annie憶述。當年Annie圍繞主題創作了作品「Every Day A Rainbow」。作品是一間彩虹小屋,門外的木梯髹上彩虹七色,屋裡擺滿了各款零食飲品,貨品也是按照彩虹七色排列,整間小屋望上去十分奪目。Annie記得當時前往實地考察時,得悉街坊覺得雙年展的門票太貴,Annie遂免費開放作品予大眾參觀。Annie憶述,在放置作品的廣場上,有好多小朋友在玩,他們會拎住張錢走入來。不過,這件美麗作品的背後,探討的是關於過度消費的問題。
帶出討論引起反思
「我不是一個外向的artist,我經常會思考什麼是藝術,尤其傾向反思的部分。到了光州,即使我腦海裡已經有了執行項目的全盤概念,但我仍問自己,哪一部分才是真正的『藝術』呢?」Annie說。Annie認為,這並非一個普通的public project,而是一個公共藝術項目,因此,會思考更多關於作品所包含的藝術內涵。
除了在光州,抱蚢屪應N價值的迷思,Annie在香港亦進行了一系列甚具實驗性的公共藝術項目。其中一項名為「珍百貨」,是「Every Day A Rainbow」的延伸之作。在坪石h雜貨店的一角展出了以陶瓷製成的生活雜貨,同時在上環的畫廊以低價出售這批作品。
這系列作品引起廣泛討論,「仲記得當時facebook洗鱆屆C」Annie說。藉荇i覽,Annie想問一個問題:「究竟藝術作品係唔係一定要咁貴先買到呢?」有別於一般放置於戶外的大型雕塑,Annie選擇讓作品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並引發市民思考。「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應該可以帶出討論。本身藝術並非只是裝飾,應是可以帶到一些的討論,未必是很嚴肅的討論,即使是討論藝術自身的元素都可以。這也是行前一步,帶領大家思考更多,豐富公眾的生活。」Annie說。
「油街」藝術項目
Annie參加的光州雙年展及「珍百貨」,均是藝發局主辦的項目。但談到香港推動公共藝術發展的機構,APO必不可少。APO成立於2001年,「旨在提高大眾對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興趣,讓大家體驗藝術的樂趣。」約二十年前,當時只有「戶外雕塑」的概念,「那時只作為環境美化的一部分。」Lesley說。不過,隨茷陞奏o展,公共藝術的角色不斷演變。據介紹,早期的公共藝術多出現於廣場、公園、教堂、廟宇等地,作為對歷史、文化、宗教甚至是政治的宣傳記錄。到了後期,便開始茞援颽化環境,也強調與公眾互動。多年來,APO舉辦過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項目,包括成立之初的「東涌逸東h─公眾藝術計劃」、「藝遊鄰里」,到最近的「城市藝裳計劃:樂坐其中」。
2013年APO旗下的視覺藝術交流平台「油街實驗」成立,Lesley自言把它視之為一個大型的公共藝術項目。Lesley憶述,當年該處進行了一個名為「盛食當灶」的項目,把活動室變成開放廚房,猶如一間餐廳,以至有飲食雜誌以為真的是餐廳,邀約訪問。「我們並不售賣食物與飲品,只是教學之用,大家聚集交流意見。」Lesley表示,雖然該雜誌最後得知那裡並非餐廳,但卻評價油街是「都市裡難得的奇異空間」。Lesley提到,公共藝術在今天已變得越趨多元化,與市民、社區的關係密不可分。她憶述:「在APO成立之初,任務是推廣公共與社區藝術。但在2013年『油街實現』開幕後,我的願望是讓藝術成為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