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桂月歡度三節

2018-09-15

■ 李廣榮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又稱建酉、仲秋、南呂、仲商、正秋、竹小春、壯月、酉月。

八月月花是桂花。桂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史。桂花樹原產我國西南部,現我國的浙江、江蘇、四川、雲南、廣東、廣西、湖北等省都有栽培。杭州、蘇州、桂林、瀘州、馬鞍山、合肥、湖北老河口等城市將桂花作為市花,台灣省台南縣也作為縣花。因桂花樹其木紋理如犀,又稱「木犀」,而花香幽遠淡溢,又得美名「九里香」。

桂花在中國文化中可歸納為「美好高尚」四個字,成語「桂林一枝」比喻出類拔萃的人物。「蟾宮折桂」是說古人仕途騰達;蟾宮是月宮的別稱,因傳說月宮中有蟾蜍和桂樹。我國古代人常用長荇菄嶊漁菄K編成桂冠,從示清雅高潔。三國時《弭愁賦》曰:「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意思是戴上桂冠修飾自己,鋪展錦繡華章也。古人詩曰《桂花》:「滴露研朱染素秋,輕黃淡白總包羞。量空金粟知難買,擊碎珊瑚惜未收。仙友自傳丹灶術,狀元須作錦衣遊。一枝擬向嫦娥乞,管取花神暗點頭。」今人詩曰《八月美家鄉》:「八月仲秋明月光,風吹沃野美家鄉。人歡田下豐收滿,無處不聞魚米香。」

黨中央非常重視「三農」工作,從2018年開始,每年農曆秋分日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2018年農曆秋分是公曆9月23日即農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日又是中秋節。農曆八月廿二即是公曆10月1日的國慶節,所以今年是三節同慶了。

八月之中日,即是農耕後享受收穫成果的時節,同時,還與儒家推崇的「中和」思想暗合,天時、地利、人和兼而有之,自然是最吉利的日子。《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指的就是晚上祭月。相傳漢武帝好神仙之術,曾建造俯月台,曰「眺蟾」。其下有映娥池,賞月的同時,還可以觀賞到宮女婆娑的舞姿,觀賞者如臨仙境。到唐宋以後,中秋節成了一個全國性的,許多民族共同慶祝的節日。八月十五日那天月亮最圓、最亮,在中國人看來便是團圓、祥和的象徵。

中秋節這個傳統節日僅次於春節,中秋節又稱端正節。清朝慈禧太后認為中秋節前一天,月亮同樣分外圓,所以把十四定為「迎月」;中秋翌日,月同樣也光亮,於是又定十六為「送月」。從此,這三天被定為熱熱鬧鬧的中秋節。此時,人們都有趕回家跟親人團聚,過去那種以菱、藕、月餅等類食品祭供月光,焚香燃燭、鳴放鞭炮的人家日漸稀少,然而備辦月餅茶食,一家人吃團圓飯之風仍存。過去,回來團聚的人們,內心深處還牽託一種願望,即企盼多子多孫。迷信說法,月亮為太陰,兔屬陰,有超常的生殖能力。人們選嫦娥、玉兔作為月亮的「形象代言人」,是源於乞求嫦娥(月神)賜子的願望。

中秋之夜,夜涼如洗,白露暖空,素月流天。刺激古今詩人對「月」情有獨鍾,借月寄託不同情懷,文人墨客爭相飲酒做對,賦詩唱和,激發創作靈感,成為風尚。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則顯示了他的浪漫情懷;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形容他是客居他鄉的遊子,以月寄託思念親人;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蘊含茈L的哲理思辨的情愫;李煜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是亡國囚徒眼中的月亮;岳飛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描繪出一個民族英雄的戎馬倥傯的雄姿;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暗示出一代梟雄功業未就的憂思;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和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絕妙景致中的月色;李白的「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和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突發奇想時的月亮;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和范成大的「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這是說出情人眼中的月亮;元曲中有一句「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用現在人的話說,則是被人涮了時看到無奈月亮的心情。

不獨古人喜歡詠月,現代詩人亦為之嘔心瀝血。魯迅曾有「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的憤然之句。毛澤東筆下的「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啼聲碎,喇叭聲咽」則顯示出革命家的雄渾氣魄。台灣民謠《月夜思鄉》:「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悵觸客愁多」,則充分反映了骨肉分離盼望統一的情愫。我的詩友一曲《望江東》,則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菱藕香蕉菜籃凸,有母女,張羅熱。百家賞月重陳列,品月餅,意稱愜。兒童娛樂心裁別,望遠鏡,看明月。長途電話不時接,萬里外,情何切。」

八月楹聯

婚聯二則:

喜把桃夭歌八月;翼將桂酒醉千盅。

志同道合金菊吐艷;花好月圓丹桂飄香。

壽聯二則:

千秋金鑒昭明德;八月銀濤壯壽文。

丹桂飄香開月闕;金萱稱慶詠霓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