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話說有關九龍塘的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嘉慶二十九年(1819年)《新安縣志》, 在「官富司管屬村莊列表」就載有九龍塘;從前九龍塘僅為小地方,原址就在今警察會球場至大坑東遊樂場一帶,當地有小池塘,九龍塘遂因此而得名;其時西至石硤尾、東至九龍城以西一帶統稱為九龍仔,九龍塘曾為九龍仔之一部分。
及至上世紀二十年代,界限街以北的窩打老道沿線發展為花園城市,港府遂於1937年劃出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為新九龍,分為四區,其中一區就稱為九龍塘;在1947年的地圖中,Kau Lung Tong在今大坑東h,在1964年的地圖中,Kowloon Tong在今又一村花園;九龍塘將九龍仔遂一分為二,九龍塘以東的九龍仔公園及以西的石硤尾一帶,仍有街坊稱為九龍仔。
清廷於1860年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部,界限街遂成為中英界線,稱為「界限線」(Boundary Line),規定開關時間為每天早上六時至日落後;直至1898年英國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九龍及新界為止,此一界限線遂改稱為「舊邊境線」(Old Frontier Line)。
且說清廷割讓香港,對英國而言,為一項讓英人所不悅之戰利品,皆因香港為彈丸之地,「細小、荒蕪、不衛生、無價值」,「比非洲的獅子山國更差,更不衛生,且離英國更遠」;其時英國較屬意於獲得舟山群島,或台灣等較具地理價值等地區,而非香港此一在地圖上找不到位置的岩石小島。
香港分為三階段割讓及租借予英國,首階段即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港島;次階段為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第三階段為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乃東亞少數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具有戰略價值;自1841年開埠以來,維多利亞港經歷多次填海及改造之後,遂令本港地位加強,對世界範圍有很大影響。
查實說起九龍塘的街道,多以英格蘭郡名或地方名命名,比如歌和老街源於歌和老郡(Cornwall),森麻實道源於森麻實郡,律倫街源於拉特蘭郡;而九龍東軍營俗稱九龍塘軍營,昔日稱為奧士本軍營(Osborn Barracks),以紀念1941年香港保衛戰中陣亡的加拿大籍軍士長奧士本;現為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其中一座軍營。
省善真堂前身為1942在東莞成立之蓬瀛閣,設有善寶善社,戰後遷港,於1952年在九龍深水儺蝵L街成立省善真堂,1958年獲華民政務司立案為廟宇,1959年遷往譚公道,1970年遷至九龍塘律倫街現址,於1990年再購置鄰宅。九龍水塘1901年在針山以南及畢架山之西一帶建興,為本港的第四個水塘,於1901至1910年間興建,為因應九龍半島人口不斷增加而在九龍興建的首個水塘;九龍半島的供水方式因九龍水塘而急劇轉變;居民食水自此依賴水塘所儲存雨水,正式取代井水,及由油麻地抽水站運送的地下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