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輝
話說禮頓道乃由三條曲尺形直路所連結而成,東面連接高士威道、怡和街及伊榮街交界,西面連接摩理臣山道及堅拿道交界,此街途經利園山一帶,早年為怡和洋行所有,其後由利希慎家族購入,並易名利園山。
禮頓道早年曾建有一號差館,就在波斯富街盡頭(今電訊盈科東區機樓所在地),於1853年啟用,上世紀三十年代拆卸;而禮頓里則連接禮頓道,另一端直達盡頭的基督教香港靈糧堂;由於早期此一帶建有平房式住宅,由英籍人士禮頓(F. Leighton)所持有,此所以附近道路遂以禮頓命名。
禮頓道亦為慈善團體保良局總部之所在地,就在1878年11月8日,東莞縣僑商盧賡揚、馮普熙、施笙階、謝達盛等聯名上書港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請准設立保良公局,以保赤安良為宗旨,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銅鑼灣軒尼詩道希慎廣場在2012年落成,其前身為興利中心,而三越百貨則為最大租戶,老香港俱知悉興利中心的前身即為利園山,而有關利園山的夷平過程,可綜合舊報章、舊地圖、舊相片及舊資料,且說利園山的歷史變遷:此一山頭原本名為東角山(東角道即以此山命名),此山南界為禮頓道,北界為軒尼詩道,西界為利園山道,東界為邊寧頓街。
本港開埠之初,就由渣甸洋行(怡和洋行)連同東角整個地段一併購入;直至1916年此山地權屆滿,利希慎遂於1923年斥資380萬港元將整個山頭購下,原擬種植鴉片,不料1927年日內瓦會議決議禁售,利氏家族遂決定移山,跨越數十年。
禮頓道與波斯富街交界處,利舞台戲院(今為利舞台廣場)曾見證粵劇一段光輝歲月,唐滌生1959年9月14日晚上,《再世紅梅記》於此首演,他因腦溢血昏倒在觀眾席上,翌日清晨不治,其時僅四十二歲。
東角山已不復存在了,利氏家族就在二戰前夷平利園山西部,從而開闢新會道、開平道及新寧道,其中今日的利園山道,其時稱為怡和山道,又名利園街;據《華僑年鑑》之地圖可顯示戰後的移山過程:其範圍包括南界希慎道、北至軒尼詩道、東接渣甸街、西至利園街。
據昔日報章資料,第二階段移山之前,利園山上建有嶺英中學、別墅數座及觀音像一尊;嶺英中學於1938年開辦,創辦人為洪高煌,他曾在廣州出任嶺南中學及培英中學校長,其後於本港創校之時,易名為嶺英中學;作家兼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許地山亦為創辦人之一。
就在東角山或利園山夷平之後,利氏家族遂開闢啟超道、白沙道、蘭芳道、恩平道及利園山道等街道;經歷兩次移山之後,尚有北接軒尼詩道的小土丘尚未平整,據利氏後人透露,家族不急於發展此處,故於面向軒尼詩道的一面租出地段,以供機構擺放廣告牌,賺取租金;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利氏家族遂建築興利中心,在1981年落成;至此,整個利園山遂悉數夷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