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歌唱的韻律音符中感觸生活的價值和文學的意義,是盛梅在總結自己音樂人時的獨特視角。她說,懂得文學的音樂人更幸福,因為文學能夠讓音樂人領悟到歌曲中的旋律精髓、歌詞本質和創作靈魂。作為民族聲樂歌唱家,她認為民族唱法應扎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借鑒美聲、通俗、民間以及戲曲唱法,與時俱進、博採眾長,多元化、立體化地表現民族歌曲的真善美。■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受訪人供圖
盛梅現任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院長、第九屆珠海市政協委員、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會員、美國美中華人音樂家協會海外理事、珠海金灣區音樂舞蹈家協會主席;她曾獲得中國第五屆「中國民族歌曲演唱大賽」演唱金獎、「北京市首屆音樂廳歌手大賽」民族唱法第一名、「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節」青年組聲樂比賽金獎 、「廣東省優秀音樂家」榮譽稱號、新加坡「中國聲樂國際大賽」傑出貢獻獎等獎項;更創辦了珠海地區第一個音樂表演方面的本科專業。
追憶長輩 感念恩師栽培
盛梅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由於爸爸媽媽的工作非常忙,自己剛出生沒多久就被送到外公外婆家裡由他們照顧,之後走上學習歌唱的道路,受外公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外公是個非常喜愛京劇的票友,拉得一手好京胡,幼時經常會聽到外公搖頭晃腦地邊拉京胡邊唱戲,有時他也會拉些民歌,盛梅就站一旁聽得津津有味。待她會說話時,就會在外公面前,邊用手拍打節奏邊跟外公的京胡伴奏演唱《洪湖水浪打浪》等歌曲。在外公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她一哼上歌曲,就覺得特別的愉悅與舒暢。後來上小學後,每次母親帶盛梅去看一些歌舞、戲曲之類的演出時,她除了坐在台下看,還會在演出前或演出後跑到後台去觀察演員們的化妝造型,從那時起就與歌唱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至此,母親見她酷愛唱歌,並也具備很高的歌唱領悟力,讀小學時就幫她請了家庭教師教唱歌、跳舞、彈吉他、吹笛子、拉手風琴和二胡,為今後學習與從事聲樂專業、綜合藝術修養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學習音樂的道路上,良師非常重要。盛梅直言,自己最崇敬的中國音樂家是其恩師、中國聲樂界泰斗金鐵霖教授。「他是一位優秀的歌唱家與傑出的聲樂教育家,培養了很多為中國老百姓所喜愛的優秀歌唱家。他創立了中國唱法,把中國民族聲樂推向了國際舞台,讓全世界人民都認識到了中國音樂文化底蘊和中國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提及老師對中國聲樂作出的貢獻,盛梅感慨良多,也非常感念恩師的栽培。
聲樂學習 首重意念堅持
聲樂學習非常抽象,看不見、摸不到,很多時候是靠意念和想像力來尋找感覺。這是盛梅的總結和感受。她說,這條道路不是那麼好走,從喜歡到學習再到表演是一個巨大的蛻變過程,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回想起學習聲樂的歷程,她覺得總的來說還是比較順利:「因為我的接受能力比較強,無論跟哪個老師學習,老師們普遍都會覺得我這個學生比較靈氣,教我非常輕鬆!學習聲樂過程當中,對我來說最大的困難不是掌握老師課堂所授技巧,而是在學習道路上能夠耐得住寂寞、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提升自身藝術修養,唱出每首歌曲該有的藝術風格、韻味和內涵。」
盛梅具體介紹說,以往她每次拿到一首聲樂作品時,都會很認真地去查找相關背景資料,然後去聆聽不同歌唱家的演繹特點和表現風格,再融入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與藝術表現。後來隨着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她不只限於對當前演唱作品的研究,會更加注重到各地去采風調研汲取養分,向當地民間歌手與藝人學習,同時也會經常去研究音樂劇、歌劇以及歐美流行唱法。她坦言,剛開始在做這些的時候,會花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而且也並未感覺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只要一直堅持,耐得住寂寞,你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在不斷地蛻變與超越。
開放多元 民族聲樂新視角
在藝術界中,傳統的美聲唱法被視為高雅,似乎頗受精英階層認可;而通俗唱法被視為流行文化元素,頗受青年人喜歡;中國傳統的民族唱法似乎夾在二者中間,該如何創新和發展,盛梅也有自己的見解。
她亦承認,民族唱法好像並不像美聲唱法那麼受關注,一般人都認為民族唱法沒有美聲唱法那麼有技術內涵和文化內涵。盛梅覺得這樣的認識至少在自己的恩師金鐵霖老師那裡顯得很膚淺。她介紹說,金教授將民族唱法總結:既包含着演唱技巧,也包含文化理解;如此總結確實觸及了民族聲樂的本質特性,值得所有聲樂從業者學習、體味、消化。
盛梅對記者表示,其實無論是美聲唱法、通俗唱法、戲曲唱法或是民族唱法,都各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演唱特點及表演方式,同時也有很多相通之處,每一種唱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為其演唱的作品服務。唱法的採用主要取決於演唱的作品風格的需要,這幾種唱法之間並無嚴格的界限不可跨越,更不是對立面;相反,各自可以取長補短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去為聲樂作品服務。盛梅續說,民族唱法應扎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中國老百姓的審美習慣,借鑒美聲、通俗、民間以及戲曲唱法,與時俱進、博採眾長,多元化、立體化地表現民族歌曲的真善美。
此外,盛梅亦特別提及,每個歌唱家都有自己的專攻,無論是美聲的還是民族的,抑或是通俗的、戲曲的,這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一個歌唱家喜好自己所擅長的那種唱法,那種風格,甚至是那種流派,不僅是正常的,甚至也是藝術道德的體現;但是,如果絕對地排斥其他風格,肆意貶低其他演唱方法,那就是有違藝術道德的表現,而且對自己的成長成熟極為不利。
民族聲樂只是幾種聲樂唱法中的一種,盛梅認為,並不應當借助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將這種唱法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但民族唱法需要民族文化的底蘊,需要與中國傳統戲曲等傳統藝術進行文化對話,也需要吸收通俗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某些精粹,需要兼容並包的精神,需要海納百川的氣概,這樣,才能發揚民族唱法的優長,才能促使這種傳統唱法走向新的輝煌。
沐浴文學 藝術人生更完美
值得一提的是,從事聲樂教學的盛梅,也攻讀了文學博士學位。她說,「文藝」作為一個經常被使用的高頻詞,恰恰說明文與藝密不可分。
她表示,雖然自己一直身處於聲樂學習和教學之中,但從來深知文學與聲樂有着一場緊密的關係,文學與藝術,藝術與藝術,都是相通的;自己的歷任老師在指導她聲樂技巧的時候都注重培養自己的文學興趣。盛梅自己也覺得從文學中收穫很大。特別重要的是,她認為文學修養對於歌詞的理解有莫大的幫助,這樣的理解對於歌曲總體風格的把握也有十足的意義,對於歌唱當中一些音律的處理都會有很大的啟發。許多歌曲都是通過崇高的文學價值然後派生出音樂價值的,盛梅以《在水一方》為例,指出沒有相當的文學修養,沒有對《詩經.蒹葭》的記憶與理解,很難唱得那麼有韻味。
因為意識到文學重要性,盛梅在學習聲樂的時候就關注與文學聯繫更為緊密的民族戲曲歌曲的演唱,為此還拜了好幾位傑出的戲曲大師為師父。最近一次很重要的獨唱表演,盛梅選擇唱《梨花頌》,那是一首充滿文學意味的歌曲,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含量,沒有相應的文學修養和戲曲修養,唱出來不一定會那麼到位。因此,盛梅把提高文學修養和提高演唱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程度,一直注意在文學閱讀和寫作方面投入功夫。
她向記者透露,自己早就有一個夢想,要成為既能進行文學創作又能進行聲樂演唱的歌唱家。最近,她創作的《白雲珠海》在網絡上爆紅,在媒體上熱播,應該說是融匯文學與聲樂的嘗試;而社會熱烈的反應,也是對她嘗試着走文學與音樂兩棲之路的一種肯定。盛梅還應內地紀檢部門邀請創作了《廉政如歌》。此歌同樣是由她自己作詞與演唱。這種成功的創作和演唱讓她嚐到了兼修文學與音樂的甜頭,覺得一個懂文學的音樂人應該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