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首位在世界豎琴藝術嶄露頭角的傑出青年演奏家,而她的藝術之路並不止於演奏,定居香港多年來一直推動本地豎琴發展。「第四屆香港國際豎琴比賽」將於下月4至7日舉辦,作為比賽籌委的于丹對參賽者水準表示讚賞,亦坦言豎琴在香港還是有一段路程要走,不過與之前相比,已經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推廣發展豎琴之路和學琴一樣,都是重在堅持。
第一屆香港豎琴比賽始於2010年,當時只接受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參賽者參加,而今年的第四屆已演變成任何國籍的豎琴家都可以參加的香港國際豎琴比賽。于丹表示,通常這些賽事是給一些專業性的參賽人員和學生參加,而亞洲區的特點是在香港和內地比較多年紀小的學生,所以也想給他們一個參賽機會。「這種多元化的比賽,在國際上面是比較少見的。這次比賽分手撥及踏板豎琴共8個組別,最小的組別是6歲以下而最大的則是30歲以上,共收到230多個申請,參賽者來自內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同時這次也是香港最大型的豎琴比賽,評判團將由知名豎琴大師和本地豎琴家組成,還是挺大陣仗的。」
選手水準歷屆最高
「香港國際豎琴比賽」旨在鼓勵豎琴人士作出藝術交流,提供一個展現其天賦和發掘潛能的平台,希望透過比賽推廣豎琴,讓更多人可以學習、彈奏、演奏和欣賞豎琴。于丹表示,這次比賽的主要特點是組別涵蓋不同的年齡,「一般豎琴比賽通常只有大型踏板組別,而這次的豎琴比賽也包括了小豎琴,讓不同年齡、有興趣的人士可以來互相交流學習,並為學生提供展現天賦和潛能的平台。」
大會將於10月7日舉辦頒獎典禮暨音樂會,除了有來自8個不同組別勝出的參賽者的精彩表演外,亦邀請到2015年以色列國際豎琴大賽金獎得主陳妤穎擔任特別嘉賓。于丹解釋道:「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豎琴比賽分別是美國賽和以色列賽,她拿了以色列賽第一名,也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這次邀請到她來,會給香港觀眾帶來很精彩的表演。」
由於本屆參賽人數眾多,今年5月份大會已經篩選了首輪參賽者將於10月舉行決賽。于丹透露,這屆的參賽者水平較高,專業組有好幾位都是來自外國著名音樂學院和茱莉亞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 ),還有其他組別的小朋友也演繹了很難的歌曲,表現得很好,所以相信這次的水準是歷屆最高的。
比賽奪冠 轉做教琴
于丹出生於瀋陽一個音樂之家。6歲學鋼琴,10歲學豎琴,考入瀋陽音樂學院後跟隨樂平秋教授研習豎琴演奏。1993年她赴美國皮巴迪音樂學院進修,師承Dr. Ruth Mglafield,並考獲學士及碩士學位。隨後就讀印地安大學,師從當代豎琴泰斗 Susann Mcdonald攻讀藝術文憑。她於1995和1996年在美國豎琴協會的Anne Adams比賽中獲首獎,亦於2001年在與來自世界14個國家和37位優秀選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奪得比賽桂冠及兩個特別獎,創造了華人在國際豎琴比賽中的最好成績。
于丹現為「香港豎琴堡」音樂總監及香港演藝學院豎琴導師,她分享了學習豎琴的先決條件:「首先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手指會痛,因為並不是帶着指甲(古箏指甲)而是用手指肉去彈奏,只要堅持過這段時間,等手磨出了繭子就不會再痛。」她也有讓女兒嘗試學習豎琴,但是之後會怎麼樣還是順其自然。■文: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 張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