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越明
在澳門文化局今年舉辦的「好書交換」活動現場,看到書堆裡有本小說《我和校花一起成長》,從書名「聊發少年狂」,用手機拍下封面,由微信傳給了遠在美國的昔年「校花」校友。她回了個「會心一笑」的表情包。過了幾天,她來微信說「終於聽完了」。我不解其意,問聽完了什麼,原來是聽完那部書名有趣的校園小說。想來工作忙,她沒有空閒閱讀,只能一邊做事一邊聽書了。
說到聽書,並非頭一回知道這回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就聽聞葉聖陶老人常在家中聽書。那是因為他其時年逾九旬,目力不濟,給晚輩們訂了一條規矩:遇有新書出版,及時告知,擇其優者而聽之。自然,朗讀的重任,兒孫們義不容辭,輪流擔當。那些年裡,不少文友、學生寄贈的新著,他大都一一聽過。有時聽到精彩或感動處,會情不自禁地提起筆來,或去信勉勵或撰文推薦。我在先師徐鑄成處見過這位文學家、教育家的手札,略述聽畢徐著《報海舊聞》等書之感想:「至於前此賜與三書,則全部聽孫輩誦之,真可謂受益匪淺。民初以來新聞界情形大略知之,自聞尊著所敘,得一番整理,知之更明白。」近讀北京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范用編選的《存牘輯覽》,其中葉聖陶1980年4月13日函已有「我的目力非常差,像錢著(錢歌川著作--引注)那樣大的字,兼用兩鏡也難看清,因而只好不看」之語。可見,老人因視力衰退而放棄看書,唯有聽兒孫為之讀書。當然,這種無奈之舉,卻體現了老人「活到老、學到老」的可貴精神。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我在美國做記者時跑新聞,曾親歷一個聽書的場景:面對三藩市菲律賓教育中心的上百名菲裔和其他亞裔兒童,加州州長戴維斯(Gray Davis)抑揚頓挫地朗讀美國著名的兒童讀物《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還不時指茖重嵽悀H飾演的各種動物形象略作解說。這是當地「大聲朗讀日」活動序幕,由官員示範以提醒家長們:對於尚無閱讀能力的學齡前小朋友,聽父母親朗讀優秀的童話作品,可以自幼吮吸人文知識的營養。
過去聽書的,大抵都是這樣的老人和兒童,因有目力或智力的限制,要借助聽來知悉書中的內容,又必須有人專門為之朗讀,這種特殊方式不會為更多人所採用。但現在情況有所不同,聽書漸成一種流行的現象。一是各類少兒書出版時就做成了有聲讀物,既可看,也能聽,不再需要父母或監護人朗讀;二是不少文學書出版時附有音頻U盤,或再經專人誦讀完成「二度出版」,由文字轉換成聲音,可從網上下載。隨身攜帶的手機成為移動終端後,更使視和聽方便至極。哪怕有一天老眼昏花,只要一機在手,看不成書還可以聽!